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533|回复: 0

[理论模式] 强化疗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化疗法(Rein eorcenttherapy)又称操作条件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是指通过施加或呈现一定刺激来加强对某种行为的刺激。如一小女孩在公开场合唱歌,观众的掌声和赞扬声激发她唱得更欢;一小孩因撒谎而遭其家长训斥或挨打,使他不敢再撒谎了等。这些都是强化的结果。 1 d9 E5 q2 s$ p/ V5 y% A
  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个体获得奖励,那么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个体受到惩罚,那么就只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人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因此,施治者可通过操作这种关系,以达到改变求治者行为的目的。 : n% u2 }+ Q( t$ ]: N& D8 ~$ K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3 J$ m* O0 b1 ~, v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一个胆小的学生突然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马上给予表扬和肯定;一个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由上期的第40名上升到第10名,家长奖给他一台电子游戏机等。 8 q3 a# [# x+ r1 `5 [$ |1 ]2 T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一位小学生仍有吸吮手指头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不再吸吮手指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 c! {9 ]$ m' P+ D$ K: X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在实行这种惩罚方式时必须注意,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 : R/ i* U: }3 F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贪推,回家较迟则取消他当日1830分看卡通片的权利。使用强化疗法,可起到三个作用:增加适应性行为;提高期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过剩行为。
% H# C: y6 i9 V: y: A  强化疗法可以具体分为以下治疗技术: ! x1 j4 G. C( @
  (1)行为塑造技术。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为出现,就立即给予强化。这是行为疗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 Z$ f  \. i8 S6 A2 k9 I) ~) X% U
  行为塑造技术可用于许多行为领域,例如学生学习社交行为和运动行为,尤其在用于单一行为方式的建立时,则更为有效。下面是应用行为塑造技术治疗缄默儿童症的实例。 + ]2 ~7 z. r$ T* ^; k, z" o3 z
  洛瓦斯(Lovaas)及同事将行为塑造技术,应用于帮助有严重情绪障碍的缄默儿童,以建立其言语反应,如叫爸爸妈妈。缄默儿童只会偶然发出一些类似于元音的声音。 * Q$ \( c! V4 `, [9 m
  施治者先得寻找强化这些声音的机会,为以后将这些声音塑造成字、字连成句子打下基础。
2 m. x5 h8 U$ O- |
  为了发现这样的机会,施治者有二种选择:一种是单纯地等待,另一种是主动帮助儿童发出声音。例如,施治者用手捏住儿童的双唇,然后突然松开,从儿童嘴里冲出的气流可能产生这种声音。如果声音果真出现了,施治者就立即用东西进行强化,如给儿童糖果吃等。如果孩子有看着施治者唇部的行为,也应给予强化。 - d! w% @! E) O: P& V( U/ ~: R* i- u/ ?
  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后,孩子能在每5秒钟发出一个声音,并且有50%的时间能注视着施治者或别人的嘴部。于是,施治者就可改变强化的目标,如果大人说出一个词,如宝贝,孩子能在5秒钟内作出反应,如发出一个声音,便可得到食物强化;如果在5秒钟之外,则不予强化。
8 d2 W+ a  l' B+ A* y( E+ C1 B
  完成了这一步,强化的目标又可以进行改动。这一次应是强化孩子的言语模仿能力。如果大人说:,孩子也跟着说,则给予强化。达到这一行为目标的标准是,孩子能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如果需要,还可以将这种行为塑造继续下去。例如,上面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说妈妈。大人先说一句,如果孩子跟着模仿,就得到强化。完成这一目标的标准,也可以定在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妈妈。如果希望孩子在饿的时候能说妈妈我饿,而不是用哭或其他方式来表示,就得让孩子再学会饿。在孩子饿的时候,让他模仿着发出饿,等他学会后,再将目标改为我饿,最后,让孩子跟着说妈妈我饿。这样一步步地塑造儿童的新行为反应。) q  s- F) X6 g$ p; r) L
  使用行为塑造技术时还要注意:可利用的反应类型和持续时间等变量。即观察需要帮助的对象,弄清他什么反应出现最经常?其前因和后果是什么?根据观察到的资料,考虑一下需要塑造的最终行为目标,是否能从求治者现有的行为反应中衍生出来。如果可行,便要考虑朝向最终目标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假如要塑造孩子的利他行为,最终学会关心他人,第一步应做到,孩子吃他喜欢的东西时先询问大人要不要吃;第二步做到,真的将东西给大人吃;第三步再扩展到邻居的孩子。如此下去,才能一步步接近并达到期望的行为目标。确定达到第一步的评估标准。在确定标准时,可以将行为反应分为两类:通过的和没有通过的。若孩子在第一步时询问了大人,虽然没真的把糖果给大人,也达到了第一步标准应予以表扬。在第二步时,若他只是问了父母、爷爷、奶奶要不要,没真的给时,不要再表扬他,只有在真的把糖果给大人吃了时,才给予表扬。改变环境条件,造成求治者有表现被期望的反应的最大可能性。如果被期望的反应涉及到其他人员,在进行行为塑造时应该有他们在场。如上述小孩在第三步时,应在孩子拥有吃或推的东西时,鼓励他参与户外活动,并取得邻里小孩的配合。强化那些通过的行为反应,不强化那些没有通过的行为反应;使用的强化物,对求治者来说,应该是最强有力的。不断地改变中间过程的行为目标,使其接近最终的行为目标。如果一个中间行为目标经过反复强化,总也不能通过标准,就应考虑适当降低或修改这个中间行为目标。假如上述小孩的第四步标准是主动给陌生人以各种帮助,小孩在经过多次强化后仍不能达到,就可将此标准降低为,当陌生人提出要求时希望他给予帮助。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应重视使用言语、体态和手势进行指导,以加速学习的进程。 ' ?7 m8 @' W4 g$ B6 Z. u: e
  (2)渐隐技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个体要想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就需要迅速而准确地抓住那些在此时此刻什么是适当行为的环境线索。例如:看见十字路口的红灯则停止前进;听见国歌应起立行注目礼;走进图书馆应压低话音;见门关着,进之前得敲门等。在社交场合中,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微妙线索指示着我们行动,对年长的、年幼的、同性的、异性的、朋友、领导及陌生人,都要求采用相应不同的交往方式。有些人由于不能准确抓住这些线索,产生刺激识别缺陷,最终导致行为障碍,或做出了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举止,或对错误信息线索做出了反应。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明显刺激(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 [- V  v5 t( O$ Z6 u  j
  渐隐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它们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一个初学钢琴的人在琴键上写上1234……等阿拉伯数字,以帮助他击键正确。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手指不断敲击琴键,键上的数字便会慢慢褪去。尽管线索已隐去,但由于学习者在练习中熟悉了琴键的位置,数字也就不再需要了,即线索隐去了,但行为却仍保留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5-18 17:23 , Processed in 0.044556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