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社工专业化的思考:小心社工专业化(转)社工专业化的双面刃# I9 G3 {5 i7 f/ k7 [
专业社工的主流论述: x0 L2 N3 i2 r) N3 b0 Y( e
在是次选举的宣传中,「专业」这名词出现于不同的候选人/团队之中。而在今天的社会,「专业」一词又经常与「中产」、「理性」、「稳定」等概念纠结在一起。不同的职业都宣称自己是「专业」,当中有的希望提高整个行业的认受性,增强业界的议价能力。社工常被认为是「半专业」,有别于医生、律师的「专业完全体」。有部份社工认为大家之所以未能成为「真正的专业」,因为社工尚未符合某些条件,如更严格的资格考试;亦有人认为社工现处于一个过度发展中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即会步向真正专业;亦有部份另类声音(包括我们)则对如此「专业化」的现象作出质疑,认为「专业化」可以是一种对社工的「社会控制」。这些批评早见于97年社工注册的风波,以及借助近年专业社会学的「反专业」理论分析,透视专业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及带来的影响。 ( T) b4 S% \2 n
根据笔者在「社工导论」课谈及「专业化」的经验中,绝大部份是提及社工怎样步向专业及要具备什么条件。即是用「过程模式」及「特质模式」的观点去检视社工发展,如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先有专业训练学院、再成立专业组织,并开始设立一些专业守则,到得到法例的承认与保障,排拒专业以外的人自称「社工」。另不同学者就为社工专业设下多个定义,这些特质多是包括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专业守则、评核试制度、专业组织、对工作范围有管辖权(jurisdiction)等,这些观点视专业化为自然不过的职业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挑战的合理性。它们为一些功能学派的学者支持:专业有着共同的规范价值,并有助社会整合。而同一时间,支配着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亦是结构功能学派所倡议的东西,如强调个人要适应社会、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因此,有论者曾指出社工仍属「半专业」的原因是社工行内没有一套完整、独特、抽象的理论语言,对学历要求只是两至三年的学位或高级文凭。另社工行业的自主性亦受政府拨款的制约,加上社工未能垄断其工作的管辖权,如老师、心理学家都可担任辅导的工作,甚至更专门,因此社工成为一门「高不成低不就」的专业。 4 a1 _! }, B$ l( K
这些观点问的问题是「社工怎样更专业」,但没有触及到「社工为什么要变得专业」、「专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社工专业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是什么」? 3 _0 r) U! l M
' k" |! M p; B7 ~0 [( }' x对社工专业化的批判:权力取向的角度
8 J/ O' p- `9 }. N 其实西方社会在60年代的社会运动中,已有不少学者质疑专业的本质,继而借助不同的学术思潮批判此趋势。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成为一种主流论述,指出社会如要发展、变得有竞争力,则必须顺应潮流作出结构转营。其中主导的不一定是资本家,而是由专业人士、技术官僚等人组成的新菁英阶级,并与信息的拥有者一同支配着社会政治经济,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学家C.Wright.Mills认为专业已沦为资本、统治阶层、主流社会的延伸工具,并非真正的为人民服务。M.S.Larson亦指出专业化只是服务生产者控制市场的过程,是一种集体特权的宣称;由于这是有目的地将专业知识独特化、稀有化,并转化成社会经济报酬,因此亦是一种「专业计划」(professional project)。另外,专业团体强调自己独有的知识,形成一种「学历主义」,使服务受众依赖专业人士,窒碍了民间使用自身能力与资源去解决问题,减低了普罗大众对生活的选择。 : M8 S$ |6 I8 A; w/ z7 V: U- K- S
在《专家时代》一书中,作者指出服务性专业如医生、老师、社工,他们掌握着正规知识(formal knowledge),而工作则是要满足社会的「最低标准」,让不同的人过一些更「正常」、「具生产力的生活」。因此,他们多是政府/资本家雇用,为要稳定社会,并作为一种国家投资,以保育人力资本。不过,很多服务却因此而中产化,以及不断削减社区组织工作(较抗争)的资源。这些「正规知识」其实只是包含抽象符号的系统,是被神圣化的知识,如需经由大学研究及教授,这助长了「专家暴政」(tyranny of experts)及主对人民生活。 % U: L1 i e: l
Foucault针对「专业」,亦提出对权力与正规知识的批判,他指出知识成为不同行业追求的技术,以维持社会秩序。正规知识给予专业人士诠释人类行为的能力,并肯定了他们对其他群体的支配权力,生产顺民(docile bodies);同时为社会订立常规、标准化、单一化的社会制度,清楚划分什么是正常/不正常。透过「正常化」之名,知识成为暴力的展现,在过程中「人」只沦为客体。权力、统治阶层未必拥有知识,但他们会选用对维持既得利益有帮助的知识,因此专业团体与主流社会形成「共谋」的关系。其实“discipline”一字既有「专科」及「规训」的意涵,正显示了专业和社会控制的一体两面。这种对专业、专家的膜拜鼓吹了「专家治理」(technocracy)的文化,充满精英主义的味道,违反民主精神。 - Q9 a3 y! R( J) w2 v
当借用这些较批判的角度审视社工专业化的趋势,我们看到社工以行为科学、实证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强调价值中立、理性、客观的形象。如每天都见到不同社福机构发布的社会研究,内容多环绕社会问题有多严重,如青年滥药、性滥交、上网、就业时间等,我们在界定什么是「理想」的生活、人际关系,更具社会控制的元素。同时,我们为政府、资本家服务,如展翅、职业再培训、深入就业援助计划等,就是要协助青年人、失业人士适应社会,提升人力资本,使劳工(我们的服务使用者)更配合市场而需要。由此可见,在专业化、商品化影响下,社工服务的主体不再是使用者,反而被吸纳于建制内,这是谁的社会服务?? 1 c: ]$ v/ H3 r3 [' a- w1 p
另外,在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垄断了「社工」的称号,如注册局规定社工有责任将其它社工的专业失当行为,提请有关机构加以裁决。什么是「专业失当行为」?谁有权定义?若社工因公民抗命而留有案底,这是否「不专业的表现」,是否会被逐出社工的门槛?
! }0 S) G* f9 }7 h; v# C 前文所述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霸权?),若继续以垄断更多知识、权力、资源为目标,并沦为社会控制、服务资本家的工具,排拒他人(基层)分享权力。这种具政治经济目的的专业化走向,必先将社会问题个人化,如社工教育中,微观介入、治疗法等较受重视,忽略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分析。配合着新自由主义下的福利改革、商品化、市场化,令社会工作更像一个技术官僚,多于促进社会改变,实现社会公义、平等的理想,无助于消除社会不平等。
& _; I& [; q, y2 }2 j 我们不反对「专业精神」中,向服务使用者问责、努力改善我们的服务;但专业化是双面刃,它可以令我们取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同时压迫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反对的是制度化、标准化、驯化的专业走向,以及商品化的社会工作。主流的专业化本质上与社会工作价值有矛盾之处,如我们认同助人自助,对象有能力为自己作出选择;但专业知识却强调诠释的权力,这是充权还是去权呢?鼓励分享权力还是信任权威? 我想在社工追求专业化之前,必须先讨论我们要「什么的专业化」。
9 v% E, d. J; U3 J \/ j: U2 v+ j+ P# @2 E u1 ?3 ?0 c2 Q
出路:批判性/基进社会工作?
* }6 i3 m X$ ^9 p0 G5 [; m4 ?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提供单一的答案,但希望可以激起大家讨论。正是因为专业走向的吊诡及其潜在的压迫性,我们认为批判性社会工作(critical social work)或基进社会工作(radical social work)可作为一种「反压迫」及对权力运用较敏感的取向。笔者这里「批判性」的意思,指我们或可放弃以功能取向为本位的社会工作,借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思潮、后殖民、文化研究等理论,先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上对不同群体压迫的来源(资本家、新自由主义? 父权社会、消费社会? 社工、成人、服务对象?)、权力的互动,如在个案工作中加入阶级、性/别、族群、年龄、性取向等分析,再配合争取制度改变,以更能动摇整个权力、资源分配的格局。因此,社会工作若要争取社会公义、平等,就不能脱离社会运动,如社区运动、劳工运动、minzhu运动。
, [- ^% c) \* F/ c 当然在地点谈,始终香港的社会工作难以脱离政府/财团的资助,但我们能否最少持有具「批判性」的思维,作具「杀伤力」(针对不合理制度)的行动?这正是我们是的目标,连结更多有心人,寻找基层/基进社工!!! * X+ s' U3 k, c( ?; e5 G }3 W
- _$ }3 m/ z6 y: U
备注8 N- }4 L5 G! V+ p9 M; S0 B
1. 本文部份观点参考自畲云楚、梁志远、谢柏齐、 丘延亮「生业、职业、专业与志业——助人志业自主抗争的行动社会学反思」,如欲详细了解有关概念,笔者建议大家阅读此文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 ... 785&group_id=63, J- V( m- _+ }; s9 @3 r! B
2. 本文为笔者修毕「工作社会学」中有关专业化的一些反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