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过对国外、港台社工职业化历程的研究,借鉴并结合中国社工发展现状和社会历史条件,提出了中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应该走一条社会工作专业化先行、政府支持、教育与市场挂勾、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等多方因素相结合的道路。2 e2 e( ?+ @) F$ j4 X
关键词:社会工作 职业化 历程( d# A9 _2 B& y8 K o
! u; Z0 I6 F v" T! c; [9 Q引言
( b, @3 V) f# a+ a! F/ W1 R+ q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发端于19世纪的西方。我国的社会工作始于20世纪初,在二三十年代有较大发展,后有中断。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迅猛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业已形成,而作为一种职业却始终未得成形。社会工作职业化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发挥其应有社会功能的瓶颈,探索、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变得十分迫切。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职业化道路已成为社会工作人士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y( G! z8 c2 w+ f+ _
3 \* u# H$ ~3 V" H
国外“社工”职业化历程" p$ V3 q& [$ c7 \( p
一、社会工作的萌芽期(中世纪――1900年)
/ d9 Q$ ^0 x P z2 U.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随着特定的社会价值理念的发展而发展的,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从把贫穷看成是个人的原因转变为社会也应担负一定的义务,从社会不负任何责任到社会应当担起责任,并且为帮助那些穷人建立一种规模性的救济或保障机制。3 s# q- _: }# m
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发展,中世纪时随着教会权力的下降,国家对社会问题的责任越来越大,1349年英国颁布了《劳工法》,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1536年颁布《亨利济贫法》,1562年又颁布《技工法》,1572年英国伊丽莎白颁布了《教区贫民救济税》等。虽然这些法案最初目的不完全是为了济贫,但是却为后来关于救助方面的立法起了推动和借鉴作用。(殷晓清,薛和,2003)) J+ {! n( r% L7 D
德国作为工作化较早的国家,贫穷也是其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1788年布希教授起草了一份济贫制度,后来在汉堡实行,即所谓的“汉堡制”。1852年艾尔博福小城市对“汉堡制”进行了修改并且提出另一种新的救济制度,也称为“艾尔博福制”。接着德国首相俾斯麦分别于1883年、1884年和1889年相继颁布了疾病、工伤、老年及伤残三项社会保险法。这些社会保险制度借鉴了民间互助机制和商业保险机制,它表明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做法是由国家立法规定,由劳动者、雇主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集资任务,其影响也较为深远(殷晓清,薛和,2003)。7 L4 N# p" o/ U% C' H! ~# I
19世纪,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这一时期,不仅限于国家,民间组织对此也有回应。1817年纽约预防贫困协会成立,此机构是最早的志愿机构之一; 19世纪各种慈善组织纷纷成立,1869年伦敦成立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 1877年美国成立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这些慈善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一套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它们也是现代专业社会工作一些基本原则的直接来源。(殷晓清,薛和,2003)/ l7 }2 @' U" W- g: _+ ~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期(1901年――1939年)8 n1 e e4 o: T. H& I$ T
进入20世纪之后,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干预力度,这主要体现在立法及社会福利的发展方面。1911年,英国通过对疾病与失业进行强制保险的《国民保险法》,1925年又通过《寡妇、孤儿以及老年补助年金法案》;1911年挪威颁布了《病人权益法》,1913年施行了基本年金保险。在国家加强社会福利立法的同时,社会工作也在不停的发展,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开始开设与社会工作的有关的课程,1912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开设医疗社会工作课程,随后不久,纽约社会工作学院和费城社会工作学院也开设了医疗社会工作的课程。8 }4 V( d v( {* p( M) x, z: }: b
在1915年,弗莱克斯纳发表《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吗?》一书,他提出一门专业应具有六个条件,并指出当时的社会工作不能算是一门专业,因为它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此举激起了社会工作者先驱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1917年玛丽 瑞奇蒙德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1922年瑞奇蒙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文,对社会个案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她的这两部著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里程碑,也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开端。(殷晓清,薛和,2003)
& F: l" o, u' R 三、社会工作的成熟期(1940年――至今)/ w0 e4 D$ w0 Q+ O
20世纪40年代之后,各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渐完善,社会福利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和专业组织的发展。1942年“美国社会行政教育学院协会”宣告成立,该协会重视培养大学和硕士阶段的社会福利人员的培训工作,1946年由志愿专业社会工作组织代表所组成的“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成立。1953年,“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取代了“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和“美国社会行政教育学院协会”,并且专职负责美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水准和专业资格的认证工作;1955年“全美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专业协会的成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60年代之后,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继续发展,1969年“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后来又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专职负责审核社会工作课程标准和授权社会工作专业证书。在这一阶段,个案社会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与此同时,国家立法和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公共部门与私人机构的分工也合理发展。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和的专业组织基础更为深厚,行业发展日益规范,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逐渐提高。(殷晓清,薛和,2003)1 [8 l9 m+ s! @) {! n6 t/ u
不足之处
0 K# o2 ^3 C, t2 p 当代国外社会工作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E3 ^& r Q/ L% U. ?0 D 1、社会保障法规不够健全。部分法规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如美国的强调扶助育儿贫困户,不论具体情况一律给予资助,这样一来不仅助长了未婚生子女的不良社会现象,同时造成人口素质下降。+ a9 j6 U; v$ k' h- B0 W
2、贫困与工作福利的关系处理不当。贫困问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同样是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压力,获美国家政府往往采取高税收、高福利的政策,如此则造成一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失去工作热情,只愿意坐享社会成果,同时让那些工作的劳动人员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使得社会资源没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 [& A- `$ C8 _% d 3、忽视了家庭和亲属的支持保障作用。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在养老方面政府干预很多,投入大量资金于养老院、福利院、社会服务机构等,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养老就应该是政府的义务的假象,完全忽视了家庭与亲戚的作用,没有发挥家庭子女的支持作用。6 w3 C( [3 @3 L6 C, V
4、财政压力巨大。在美国,联邦政府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50年为3.7%,1980年增加到11.5%,尽管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福利支出,但现在美国的公共支出一直占总财政支出的33%,财政赤字已成天文数字,财政压力巨大,负担沉重。(朱眉华,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的经验分析)4 m0 u u& N3 v, {2 q
7 G$ p* }9 |, e5 w 港台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
. ~, u8 O$ X6 S6 g$ n$ |9 w7 r3 X 香港、台湾与西方国家相比跟大陆联系更加紧密,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更为相近,港台社会工作的发展对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港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到70年代的起步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阶段;90年代末之后至今的新的发展阶段。
7 P1 f5 U: D+ k2 Q7 a$ t 1、20世纪40、50年代到70年代的起步阶段
4 d. j5 J! ? M9 _/ o 台湾的社会工作从50年代开始发展,最初以救济性社会服务为主,带有明显的志愿服务及慈善模式。1950年,基督教儿童福利基金会成立,并于各县市成立“家庭求助中心”22所,对苦难家庭进行经济扶助等;而后,台湾地区大专院校先后成立有关社会福利工作的科系,开设社会工作的课程,培植了不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也成为台湾社会工作迈进专业化历程的重要条件及标志。(叶世明,浅谈社会工作在台港的发展)
/ q( m& T4 s' ^" Z 与台湾不同,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二战之后,由于大批移民的到来,香港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压力不断加大,面对这种状况,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1946年香港难民及福利会成立,主要从事于难民社会福利服务。1947年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正式建立,这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组织;1950年7月,香港大学首次开办两年制的社会工作课程,开始为香港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1962年成立了社会工作训练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社会工作人员训练的政策设计和专业协调。1965年香港发表了第一份《香港社会福利工作之目标与政策》的白皮书,确定了香港福利工作的发展方向等,同年制定出香港第一个社会福利服务五年计划,为香港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全面实现专业化奠定了基础。(吴亦明,2002)+ v- o- X) P9 R4 n% G
2、70年代至90年代末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阶段
) A' l' z" o& j' Z1 h 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台湾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进一步发展,社会问题如安全、贫困、社会秩序等不断出现,民众对自身权利的意识不断觉醒,对社会福利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服务水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政府加大财政上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加强了管理及制度建设,同时不断激励民营机构的发展。社会工作的模式发生转变,针对不同群体和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开展了多元化的专业服务模式,服务领域大大拓展。(叶世明,浅谈社会工作在台港的发展), S7 j0 {/ D; H+ Z2 I' ], A
进入70年代之后,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71年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实施,第二年香港正式宣布社行社会工作专业化,规定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必须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训练,规定助理社会工作主任以上职级的岗位,只准由社会工作学位的人士担任。这些规定不仅促进了香港社会福利带来的发展,同时大大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进入90年代,香港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政府在财政和法令大力支持。同时,社会工作协会还成立了多个专门小组,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全面检讨20多年来香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状况,全面总结了70年代以来香港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吴亦明,2002)& U9 M. v1 I. r- l% [! ~
3、90年代末之后至今的新的发展阶段& @ t2 b) g; C4 m) l; U
1997年台湾颁布《社工师法》,它标志着台湾社会工作确立了证照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在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和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实际服务中专业伦理、方法、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社区工作、团队工作等手法的应用使社会工作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民间社会组织及福利团体发展迅速,社会工作的发展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叶世明,浅谈社会工作在台港的发展)
; n0 G1 Q+ I/ r- X. b# B 自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这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一步完善和趋于合理。(吴亦明,2002); Z8 a0 z) n" T- s9 l
) z% O: n$ g7 e* N* D) r 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
( M1 p" N9 F- Z9 g; {" M+ h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求助方面。1953年底,全国共有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单位920年,1956年,内务部首次提出“社会福利生产”的概念。到1963年全国城市社会福利单位共有1660年,设有城乡敬老院32215个,收养老人563254人。但在1952年,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被取缔,社会工作的教育和科研被迫中断。
5 V; G$ `6 N. U" g( e1 K; A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也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振华,2007)。1988年,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并于1992年正式加入国家社会工作者协会,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这些条件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垫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1年底,全国有社区服务设施18.4万个,社区服务中心12674个,社区组织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具体表现,同时也为社会工作专业创造了必要的发展空间。(殷晓清,薛和,2003)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处境下,全球化福利又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增加了新动因。面对此种情况,社会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不断谋求社会工作明确的地位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化。2002年,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市人事局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3年上海市人事局和民政局联合出台《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并于同年11月组织了第一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发给《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资格证书》。目前,我国第一批职业社工已从上海诞生。上海已经建立了从考试组织、注册管理、岗位设置、薪酬制度到财政支持方式等一系列的制度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江苏省人事厅也在2003年先后颁发了《江苏省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实施意见》和《关于2004年江苏省首次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问题通知》,并正式组织了社会工作者水平等级考试等。人事部、民政部于2006年7月20日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贺立平,2007)。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顾东辉,2007)。《决定》证明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内容。这一系列的努力与成果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6 ?3 x: `- N; z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相应的精神需求的提升,由于竞争压力的增大,失业、离异、自杀、心理等问题丛生,而当前社会上供应的服务解决不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由于经济结构、地区发展模式的不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穷人相对越来越穷,富人相对越来越富。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在迎来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急剧拉大,全国基尼系数接近0.45,2004全国基尼系数年为0.46,在2005年升至0.47,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0的警戒线(何娅,2007)。+ J8 m$ j' K3 |, j e7 o
图1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直线图
) o* b! P3 v# f; B; m6 A9 y" d" s+ K2 S) j: B
注:农村基尼系数是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78年至2000年城镇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来源于湖南省城调队的计算《基尼系数及其应用》
2 x0 v# y) @- [ 表2+ c, H5 ^/ ?( E
) T$ u$ W/ A; W' [
年份 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年份 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4 s$ R( \) E5 @3 h+ f5 |2 t; y$ r1997 0.3706 2001 0.4031& K5 ]9 o" R+ E( ?- @. \
1998 0.3784 2002 0.4326
; B6 z+ ?/ Z' E: M/ ]1999 0.3892 2003 0.43866 O, [. W+ u, h3 T! V
2000 0.4089 2004 0.4387- i$ e* ]! x1 K. K9 S
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8 A3 A& k0 {) @$ m
两极分化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弱势群体难以立足,其自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由于子女数目呈4―2―1模式发展,养老问题逐渐日益突显,家庭压力不断增大。种种社会现状,人们呼吁社会工作的发展,呼吁社会工作提供更多相应的服务,这一方面是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工作的挑战。# Z% i+ }% C' l; F4 F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4 F9 }( y! {) a% V0 y
一、在教育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内容体系与国情、社会不符,专业操作无规范可循,社会工作教育明显先于社会工作职业化需求,一方面有200多所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毕业的学生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另一方面社会上迫切需要有专业背景的职业社会工作者,而专管职业设置的有关政府部门还没有明确界定社工岗位、建立社工职业资格制度,由此造成了社会工作人才不断流失;(郑杰,2007)- J8 p! d3 y( F& b0 R
二、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往往知识层次偏下,年龄结构偏大,工作手法比较传统,没有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手法、技巧,很难体现出专 业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上海社科院《新时期上海市社会工作职业化对策研究》课题组)
# t& `/ N8 X3 t5 P/ ` 三、社会工作的职业地位仍然比较低,职业认同度不高,同时职业待遇过低,这导致大批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不愿从事于社会工作;7 K) H' i6 r2 c
四、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仍占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组织及私营化团体较少,社会工作的发展很难独立。(振华,2007)' o7 u4 m6 I9 i" _
五、社会工作立法不足。从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的经验看,实行注册登记管理制度,是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和保证服务对象利益的关键举措。因此,从长远看,社会工作立法问题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职称体系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威望。
9 E5 Q6 Y. q. |" b! {, J 六、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接轨,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界交流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以及吸取国外社会工作发展的教训同样是对大陆社会工作者的一大挑战。
1 }! d5 {6 g' D- A# O) T0 t% }- M( d5 Y! k. |0 d6 d# G
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道路
' m; e! l. ~6 g0 r5 R/ I 港台及国外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及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对大陆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道路的问题特做以下思考:
$ R$ y9 U6 `3 z% `+ y, W0 A 1.社会工作职业化要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为前提。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工作实现职业化的要求。& I- w6 I& E' E q4 v6 l" H
2.取得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关键。中国大陆目前的社会工作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社会工作专业化及职业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政府的决策。因此,取得政府对社会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政府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及财政支持。(郑杰,2007)9 B3 G7 Q! K) ~; [4 i
3.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需求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空间重要制约因素,针对目前大陆社会发展的状况,深入研究社会工作的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也应当关注社工的市场需求,不仅在理论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实务方面,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目标。
$ s) E: I, Q8 J6 w$ ]! o# t2 L% K 4.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其中包括行业准入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及监管制度;薪酬制度;行业淘汰制度等等。制度的建立需要法律作为保障,因此,立法工作也应步调一制,及时完善社会工作法制建设。
. C' V1 R% D& F7 Y/ R 5.积极发挥专业团体、民间组织、非赢利机构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虽然不可替代但其职能有限,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转型,NPO、NGO等非政府组织和非赢利组织应当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田毅鹏,2007)。
# s; `4 l% w' m7 \3 ]: ?3 m' S 6.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需要规范运作。需要进一步发挥“社工协会”的管理协调功能,加强对注册社工的日常管理,规范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建立酬薪标准制度,提高社工的薪金水平等(陈为雷,2006)。
# j5 ]( L" o# u" \2 ^2 y/ R, @# b( W1 f1 R9 s- u
结语4 g! y1 ^. Y' Q/ r% I+ Y# |
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大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道路不同与西方国家而具有自己的特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政府的支持、教育与市场相结合、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等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道路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8 n- y8 l& M( c. S8 T
" A" l. F ~) ^& |6 \
$ ^6 ^ s6 W1 {6 r% I
5 m7 p' E! Q6 A& Q% ~7 @0 p( X; i2 c; t1 j
' t% N* t0 G, T' H+ ~+ |+ c
% n( `* q4 D* h% h+ m& \. J
( C; I+ A: o6 e2 T3 l4 o
9 ] t; o6 ]* R: O( b% K! p. |* v1 v
/ J' N3 {7 u! z, ?4 g( j. _4 S
参考书目:
/ X* S6 G4 y: c, x/ b& N+ a上海社科院《新时期上海市社会工作职业化对策研究》课题组,《呼唤社会工作职业化》
" o- Q7 {' r3 i( r《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白皮书》,1979,香港地方政府印务局+ |; ^6 K( }$ g+ X- L
陈为雷,2006,《上海社工职业化模式问题与展望》,《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6年2月; O: o5 J/ d' ^% U: G. f
董瑞丰、李洁,2006,《社工:准备登堂入室》,《?t望》2006年第48期
$ l$ N D+ E2 z0 m% t顾东辉,2007,《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资源》,《新资本》2007年第1期
2 j B/ M& K" R# F8 M7 `顾江霞,行红芳,刘 念,2005,《广州市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的政策选择》,《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5年12月第12卷第4期/ Y* w, H$ W' ^8 {: K! R! w5 M
贺立平,2007,《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探索》,《新资本》2007年第1期
- Q: b5 S+ g$ m, u何娅,2007,《城乡历史政策的解构》,《中国国情国力》* J8 a7 j6 s6 ]# c* h: Y7 b1 @
刘华丽,2006,《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与社会工和》( U# C' q9 \2 U" ?, h
田毅鹏,2007,《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吉林日报》1 ]3 v7 `9 y" v
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 R! B% L/ H& W; n
王思斌,2006,《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月第1期% g0 h& s& I( y5 w$ h( W8 q! B- p! [
王正中,2005,《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职业化问题与对策》,《职业与教育》第33期0 b/ E; a- m4 W' |& r: c
吴亦明,2002,《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一期1 ]% ]7 \. K3 S* `0 T; T: q2 b
叶世明,《浅谈社会工作在台港的发展》,《现代台湾研究》% [4 l8 |9 x" j8 ^
叶兴华,2004,《亟需关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时事观察》2004.8
0 n/ }! t6 e" P" y殷晓清, 薛和,2003.4,《当代社会工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F# _& K) x5 s# |- @振华,2007,《中国社会工作历史发展的现状》1 K% ^+ n. [1 a" N- ^ N
朱眉华,《美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历程的经验分析》/ O1 x9 g4 ?& X) i* m& g8 H( y
周绍宾,周林波,2006,《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浅谈社会工作教育的境遇》,《社会工作》2006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