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论社会工作在中国如何发展江西, 社会工作, 中国, 师大, 发展
0 n- Z/ C2 ~' R" S/ K5 }+ X4 L9 ]; \/ C& U+ G4 [# H0 _
前言
1 C4 m, c4 W7 X: S6 s. ^! }+ {/ P& f/ \! W& \9 N. t/ O
y1 B1 T- n( F: m H1 |
最为一种社会性福利服务,社会工作是“最直接,最具体”为政府政策对象所进行的一种服务。作为被世界公认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现在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中央明确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7年更是明确提出“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加大财政投入”的政策引导。今年底,还将会有新的相关政策即将出台。
7 Y* }. r/ A) I7 i4 w 面对这么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将迎来社会工作的春天”这一形象的说法已深深刻入每一名社工的心中,给与着我以及我的同仁希望和信心。然而在看到我国社工迅猛发展和良好社会大背景的同时,到底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如何让社会工作在中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如何进一步构建好社工人才体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正如香港浸会大学社工系主任黄匡中在北京召开的“工艺2007”志愿者论坛上所说:“当这个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不一定都能应付的了。”+ n2 T. ]. J, R6 n$ t
(一)
; M2 e( a3 d2 U7 C- [0 F+ H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展社会工作
" {* d3 J5 {# j3 e* @. l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经济在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层面遇到了中国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同时又无法套用原来的体制和方法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贫富分化的加剧,失业问题,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社会中存在日益严重的精神健康的问题和老龄化问题,等等。想要解决这种现状就必然要寻求新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 \5 T. F- ~+ G, O+ K具体而言,在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以每年500万的速度往上增长,现已达到了1个亿。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对面临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差异等众多的社会问题都应当由谁来为他们解决?又由谁来为他们提供帮助?
* T2 y* T# _1 q3 I1 U* [9 h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社会工作。
% h- ~ |6 X9 u0 W' h5 [何谓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就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应用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民间和各种群众团体的力量)对群众的社会生活福利事业进行管理,其中特别是对丧失或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恢复健全的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一定的社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引自费孝通《社会学概论》)。它不仅为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且还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增强其应对困难的能力,更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全面服务。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还提供了社会公益服务和社会关爱,主动协调有问题的人际关系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8 Z/ T; C; Q ?8 d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达到人的和谐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社会的和谐。而社会工作正是以其特有的角色促进民众福祉、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展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也必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积极地作用。" I9 o& e: _$ P
(二)
3 A3 S; G+ T( d0 C# `& n: h$ q中国社会工作现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C% x l2 ?; q6 a, s! s+ N( J5 E
一 民间机构发挥作用薄弱) d: I9 L; f9 x/ I0 U- u5 X
在我国的主要社会工作体制都是由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虽然对于我国现存状况是必须的,但是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的广泛发展,更无法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形成一种社会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国家、政府主导的模式总会趋向于一种包办模式,即由政府包办一切,而相关民间机构的薄弱更会加大这种趋势的发展。在二战以后的欧洲相关模式就曾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终导致了政府财政开支严重膨胀,社会机构的官僚化。要避免这样的结果同样发生在中国,就必须鼓励建立各种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专业协会,形成民间机构的自我管理体系,不再过分的依赖于政府。) H" h9 M7 e' ?/ }
$ v3 @5 r, L0 ]7 a' R& S二 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不完善, B- P6 w. A' F4 L: w# D: e f' T% Y
% B: U( V( N/ J% A/ J
其表现有二:一是由于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众多,其中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父母、家庭、医务、残疾人以及贫困人群等的社会工作;所涉及的部门也较多,因此由民政部门、工会、共青团、残联和老龄委等彼此间的共同管理社会工作,导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制度混乱的现象。二是由于社会工作机构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使得社会工作机构自主性不强,服务性能差,管理不完善的现象。
A2 X2 y6 x' W2 n4 N$ Z
/ c# R0 z0 K* r( t& S4 C三社工岗位紧缺、社工人才供不应求
& T, r8 l) O6 Z0 }2 O
& O: B" H7 g0 \! {) `. v社工团体在过去的几年间,注册机构的数量从1999年的约6000个增加到2005年的150000个,然而在蓬勃发展的格局背后,仍难掩饰供给与需求间的巨大落差,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短缺。美国大社会工作者队伍就十分庞大,截至2004年约有56万多人,约500人就有一位是专业社工,按照这样的比例,中国的社工专业人才至少需要300万。而现在中国的社工专业班出身的总共大概也不到10万。
1 }' ^- p% ^8 z( y2 |$ p面对着社工人才如此紧缺,而中国的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10%可以找到社工的工作,90%会改行。这又是为什么?缺少社会工作岗位,正是制约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专业社工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在大量的为人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里都设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会工作岗位。社工在通过专业水平评价,获得资格证书后,就可以去应聘这些岗位并在岗位上发挥作用。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增加社工岗位,出台相关政策,但是社工岗位的不足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大量社会工作者的流失,使得他们不能够在社区、福利机构、医院、学校和企业单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 T0 @( c/ c6 p8 h( C4 P7 R( ?9 A四 社会工作理念不为人知3 |" k1 C: w& v& _5 {
虽然现在社工的发展正红红火火的进行着,但是对于普通的人民百姓而言,何谓社工,社工有何作用,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有的相关政府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专业,更可见社会对于社工专业的认知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社工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理念,社工的价值观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社会工作也只能是一个官僚主义的说法。人们不了解社工价值观,受助人就算接受了帮助也会觉得别人在可怜他,得不到温暖。什么是服务?服务就是以对象为本,连我们要服务的对象都不承认我们,那么社工就做不到其应该做到的职责。因此,如何使社会工作深入民心,如何使人民大众更深的了解社会工作理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4 o q% Q3 Q6 F4 [. R2 f5 N) s
五 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不完备
! e' P" d3 Q) o( p, i从横向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的科目设置还不够健全,许多重要的领域(如医疗社工,企业社工)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纵向看,我国的社工教育还仅限于本专科层次,缺乏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社会工作教育。这种残缺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利,对于社会工作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十分不利。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质量仍然不高,教学和研究中的本土化发展也很不理想。
3 \& O$ j; A1 R W以上五点都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如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不完备,导致社工人才专业性能差,服务性能差,就会最终影响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二民间机构的薄弱又最终导致社工人才岗位的紧缺。上诉问题如果得不到相应的处理,那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就要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当然,这些也只能算作我的个人见解。下面,我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解决方法。
3 s5 W& d/ s; o8 O7 O(三)
& x3 S f5 X+ M. S如何更好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
2 I2 T7 _& c& d+ w2 r" _! F一 “党政主导、部门协力、资金运作、各方参与”
2 F$ Z' c* c# X n/ `" K% I, Y1、建立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安排,统一的体系。由政府主导的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机构。如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建立各种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在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逐渐成熟后成立行业性的专业协会。
- E+ F+ l3 p7 {0 ]" L$ H U2、有关社会工作的相关部门完成机构管理和运行制度化。将各个部门按照金字塔式结构排列分工,有系别、有级别的传承工作与目标,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分工详细精确。各部门在各尽其职的同时,相辅相成,互利互助,共同努力将社会工作更好的发展下去,更好的为广大民众服务。
+ i3 Z2 q8 D1 d( C. _1 d3、建立公共财政的支持体系。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体系,确定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地位和导向作用,合理界定政府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确保财政支持的科学和有效。实行招投标制度,保证购买行为的公正公开。4 f5 `% q3 `. S; ]9 r$ T
3、推行“社工+义工”模式,鼓励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共建和谐社会。社工和志愿者都是开展社会服务的生力军,发挥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有社工指导引导志愿者,更好的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结合企事业单位共献爱心、推进其社会责任意识,在多方参与的条件下,持久的稳定的开展社会工作。
% i% A9 R4 O4 T/ A1 s! |9 S( p二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 a3 c ]' B1 n y" O
1、在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地方设立相应的社会工作者岗位。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服务对象、工作难易程度等,研究设立相应的岗位级别和岗位数量,以及要求相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比例。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
: k, U( n. M6 R/ v6 E2、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工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在公务员岗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条例获取相应职级的公务员薪酬;在民间组织,要采取学历、资历、业绩等多种指标相结合,按照以岗定新,以绩定奖、按劳取酬的原则,保证其薪酬不低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4 C7 B8 d" X7 j6 F. s/ X; w' e0 Q
3、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在高校社工人才培养中,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在职社会工作者要定期进行培训和实务交流,对于缺乏社工理念的义工,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引领培养起服务能力和专业知识。5 n) G& ^% L( H6 M, A$ Q8 P
4、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在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工作实务并重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借鉴消化西方社工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走“拿来为主-消化吸收-创新发展”的新路线,实现社工“本土化”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创建更加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机构体系和理论基础。
2 s2 k: F4 W$ Z8 K, i* J- H9 _5 h7 \5、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全社会性的系统的宣传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和作用,深入宣传社会工作的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通过举办各种社工节,建立各种社工网站,社工论坛等活动,展示社会工作的丰富职业内涵,社会价值以及广大社工的职业风采。1 p* C. t, m# i7 e7 y0 v4 V/ ]5 X% z8 t
(四)新时代新要求
4 V1 b8 H9 T; R; M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者已经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众多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专业的社工通常扮演着以下重要角色:一是作为社会服务者的角色;二是社会管理者的角色;三是社会沟通者的角色。这就对中国的社会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r+ T+ V6 n8 U, O为了更加有效地扮演好这些角色并充分的发挥作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必须努力具备以下素质:% @# X, S; d. l: C: B$ K$ m
1、" q1 m: R5 h/ I" K8 _
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意识。要能够准确的理解和领会党以及政府在构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政策方针。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如何落实具体政治方针政策到人民大众中的能力。! E9 @) q3 k4 I( J) M# F
2、1 i" d3 \$ V, k* f
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熟悉政府和社会运行体系,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掌握心理疏导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且极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
% U4 N2 c3 ~5 F7 Y' N x0 C3、
' K4 {: b( J3 J8 [( t R, l- z9 W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倾向。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关怀弱势群体、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 q0 ~4 K. J6 P# g' a7 h
$ x9 r) V1 n2 i3 _( b尾声:社会工作是政府和人民之间最有力的桥梁。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我会用自己的热情和无限的爱心致力于我们社会工作的发展中。我相信我们的社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为社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8 f0 Z7 B$ b) c" p
参考文献:8 v/ c: a9 G; _; _ K: j+ i7 H
《社会工作概论》 王思斌
- f( g1 S' N' B/ @高等教育出版社
9 i/ k+ t( o& B4 f8 F$ z! y! Q《社会学概论》
7 Q1 m7 u# `" T. ^1 c( K+ }, m+ J郑杭生
* d5 B5 i3 K7 P; l6 e+ J4 o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 \$ g1 J v, r# x- _
《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参与》 王思斌5 ^% p$ d$ L! y7 }9 a
中国社会学网
+ \ f' ] n% p" H8 h# v& F( A"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