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707|回复: 0

良好的自我心像就是自信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6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何为自我心像   要想知道什么是自我心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认识。- j$ v  m' n+ ]
  1 自我意识1 l7 ?6 n6 R2 p+ p/ a  {& Z3 C; m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叫做“认识你自己”。中国人也有句常说的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或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 l% J' M1 U2 T0 f2 @
  自我意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一个人究竟有何种性格、何种能力,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他人共同劳作表现出来。所以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是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所提出的“镜中之我”理论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问题。“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另一种是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自我观察也有不同途径:一是通过智力实践活动。人根据自己在记忆、理解、观察、想象、推理等经常的智力活动中的稳定表现,来认识自己在智力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些智力活动,他相信自己有着何种的记忆、理解、观察、想象、推理等能力。二是通过自己反复的情感体验,来体察自己有何种情感特征,有何种意志特征等等。内省智力是人类独有的,而且也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态。荀子那种日“三省乎己”的精神正表现了古代贤哲的高度内省智慧和对内省智力的不懈追求。
) E2 d* }0 E/ _8 ~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达到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目的,应尽可能地把自我评价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相比较,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衡量。
+ \/ L0 u$ H/ W0 a1 o  2 自我心像2 @( Z; z  f- @- v& s
  自我心像正是在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也可以说自我心像是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心像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不自觉形成的。童年经验对自我心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自我心像侧重于对自身价值、自身能力、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的估计和评价。自我心像虽然是不自觉形成的,但这种心像一旦形成,人们就依据它去判断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很少怀疑它的可靠性。如果你的自我心像是一个低能者,你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块“屏幕”上经常看到一个无所作为、不受人重视的平庸的小人物。遇到事你就会告诫自己,“我没那个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就会感到自卑、沮丧、无力,你就很难在工作中取得大成绩。如果你的自我心像是一个多才多艺者,你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屏幕”上经常看到一个干事利索、受人尊重、进取向上的自我。遇到事你往往会对自己说,“我能干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就会有自尊、愉快、好胜等良好的心态。这样,你就易于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 K$ ~' L( ~5 A5 m
9 M$ O. g4 q1 N6 v" _  二 自我心像的确立和调整
- N$ r" Y$ e& y) ^# r# d. U  1 自我心像的确立0 X4 E  M( p5 f" e. V; ?0 `
  自我心像确立的原则是:在真实自我的基础上,最好稍微高一些,稍微好一些;偏低,尤其是明显偏低,是确立自我心像的大忌。稍高一些,会使你信心更强一些,制订的目标更大一些,把你的潜力更多地挖掘出来。偏低,尤其是明显偏低,会损伤你的自信心,可能使你连现有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更不要说挖掘潜力了。0 F+ j' ]) Q: i+ L- |% C0 u6 c
  当你第一次获得成功时,良好的自我心像就开始形成了。对于儿童少年来说,有无良好的自我心像,有无自信心,首先取决于自己的父母是否有良好的自我心像,有无自信心。学龄前儿童中自尊心、自信心较强者,往往有着自信且自尊的父母;没有良好自我心像和缺乏自信的父母常常培养出不自信的孩子。因此,父母缺乏自信心将对子女形成不良影响。
9 h2 k+ d+ n- T; a  2 自我心像的调整, i8 c, e" X  p$ V; ?
  最需要调整的就是自卑的自我心像。当你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时,就应当主动修改自我心像了。这个时候应当牢固地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我是造物主的独特创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跟我完全相同的第二个人。“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一定有存在的价值,我也一定能够找到我存在的价值,我也一定能够向别人证明我存在的价值——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3 o& z& \! N6 K! B5 H6 `
  过于高大的自我心像也应调整。自卑固然不利于进步,对自己估价过高,不仅不利于客观地设计进取目标,更成问题的是它会破坏人际关系,使人际环境恶化,给自己走向成功的道路设置许多障碍。9 Z5 M- M" b. Q. q( z4 O0 R3 A, n
  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公式,即:
0 Y. ^) `" z8 V) ?& {8 E& H
. L6 G$ d: R' p% Q, S1 w4 S  自足感=成就/抱负0 N5 Z" \2 h" F, Z
4 }* }' @  J% J) E3 C4 p
  这个公式显示了一个人的自我感觉满足与否,与个人的实际成就成正比,与抱负水平成反比。如果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抱负水平相当,那么他将对自己感到满意,进而产生积极的自信感、成就感等。如果成就小,而抱负大,那么此人将感到不满足或很不满足,他可能更加努力以取得成就,也可能放弃努力,而降低或抛弃抱负。要达到对自我肯定性的评价,或提高自信心,不外乎是提高成绩或降低抱负水平。这个公式可以成为我们调节自我心像的一个参考。这里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自信心与成就、抱负之间的比例关系。只有自信心与成就和抱负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或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即自信心略强一些,或抱负略大一些,才有利于成就的取得和自我能力的提高。
6 t7 s- b2 @6 M6 X6 {; V7 @  坚定的信心与过于高大的自我心像,有时很难区分。独特的见解,超凡脱俗的创造,别出心裁的设计,反潮流的行为,这些往往都是高级才智的表现,但是,它在多数情况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为多数人所接受,甚至所有的人都不不理解。这时,坚定地坚持己见,是自信心的表现,是有巨大创造才能的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可是,当仅仅由于在对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大小上,自我与他人,尤其是多数他人发生了分歧,并且与许多人关系紧张时,就应当考虑是不是自己用高倍放大镜看着自我心像。这时应当尽量拉短真实的自我与自我心像之间的距离了。* R$ T  C4 u$ g7 R

) W7 }5 v) W! L. |8 Z3 [/ J: V  三 良好的自我心像就是自信心% ?4 M$ q6 N4 h5 n8 m. z+ D* _
  1 良好的自我心像表现出来就是自信心
3 @7 W: D  n" W1 I: x& L; _4 {  自我心像良好,自然会有自信心。在一定意义上说,良好的自我心像只不过是自信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有自信心的人通常表现为,认为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至少不比别人差;有独立感、安全感、价值感、成就感和较高的自我接受度;有良好的判断力、坚持己见,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适应性。
& M2 w. Y3 `+ v9 J$ W% I  自我心像如何,是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基础。你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的人,你就不会在难题面前轻易罢休。你觉得自己将一事无成,你就不会再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因为良好的自我心像表现出来就是自信心。正因为如此,郭沫若才说,宁可让年轻人骄傲一点,也不能让他们失去自信心。* u( [4 j, x# A1 R
  2 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自信是第一秘诀
# i. A* ?1 K3 y+ x# e4 M5 C% H% [  你可以查遍所有成功人士的传记,没有一个成功者是缺乏自信心的。如果有的话,第一次的成功会使他很快树立起自信心,而且成功机会越多,自信心越强。一部人类成功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信心不断增长的历史。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第一秘诀就是自信心。
+ f" t, H. e, i  爱因斯坦对自己发现的“广义相对论”非常自信。1919年,一支科学考察队来到西非海岸观察日全食,以检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星光经过太阳附近引力场的时候将发生偏转”的效应。有人问爱因斯坦,如果观察同他的理论不相符怎么办。爱因斯坦坚定地回答说,他相信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
% o  o* \5 g6 C" m5 D  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自信,他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写的序言中写道:“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j- l6 Y' `6 e+ A3 |" b. i6 E
9 `4 N7 B  }, N) a$ f3 [7 ~+ b
何为自我激励  M5 x+ F& z: \, t$ n7 A
  1 概念
1 U# s* H/ }: w' V. @( Y  为了弄清什么是自我激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激励。
. M) V: r* a9 F. Q' Q( w- F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和方法。它是利用某种诱因使人的潜力处于激活状态,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处于一种有活力的自觉行动的良好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潜力。+ ?) n$ b% F# P/ A
  自我激励就是将上述过程完全由自我来完成,这是人的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自我激励就是自我激发、鼓励自身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和方法。用大白话说,就是自己鼓励自己。自我激励是伴随着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意志、心理和生理的复杂过程。
9 `2 o/ |+ C- g4 t: O1 w" [( w  2 自我激励与自我心像的关系! f+ J4 W* S& O! s' ~
  自我激励与良好的自我心像呈正相关。自我心像越积极,自我激励的频率越高,强度越大。因此,有良好自我心像的人,“不待扬鞭自奋蹄”,他们会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直到最后胜利。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成功者,都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的原因。有良好的自我心像,就会有自信心,就会不断地自我激励。# _" f# N; c/ ?  `
  自我激励与良好的自我心像还会形成良性循环。强有力的自我激励,促使人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新的成绩会使自我心像更加良好,更加良好的自我心像会进一步引发自我激励,去干出更大的成绩。
0 N* Q2 b# F# m+ B$ M1 @/ k
4 t, m& u" x9 X( l, A  五 自我激励必不可少——自我激励与动机和兴趣的关系
% w5 s( g1 U5 M  T  m4 ?% i  我们已经说过,自我激励就是自我激发、鼓励自我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和方法。换句话说,自我激励,就是将自身已有的行动动机激活和使这种行动动机变得强烈,并使之付诸行动。可以说自我激励是行动动机的催化剂和兴奋剂。有和没有这种催化剂和兴奋剂是大不一样的。有了它,潜在或处于冬眠状态的动机活跃起来,并付诸于行动。有了它5马力的动力,变成了8马力或是10马力。( f$ \5 Y! \1 Q  E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在按时计酬的条件下,一个人若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若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9 m: p6 c, h3 S+ D$ P; A
  行为科学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成绩与他自身的能力成正比,与他的动机的激发程度也成正比。用公式来表示就是:1 Y: J% [% p1 f% P, J& l
5 q  r/ v1 j9 b3 ~' d6 w" h1 q
  工作成绩=能力×动机激发程度$ j$ I# U# C; Z3 ]
! b3 ]8 p7 F3 y) t
  可见,在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受到激励程度的高低。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能力相同的人会干出不同的成绩,有不少能力差的人反比能力强的人干出的成绩大。有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能否受到有效的激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前边提到的詹姆士的发现和行为科学的那个公式,主要是就外部的、别人的激励而言的。但是,最经常的、最廉价的、最可靠的激励还是来自自我的激励。掌握了自我激励,就把主动权纂在了自己的手里。
$ d( T% i+ T2 c# U% j" U  动机往往与“我需要做”联系在一起,兴趣往往与“我乐于做”联系在一起,自我激励往往与“我能够做”联系在一起。三者都是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并且也有一些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自我激励,解决的是我需要和乐于做的那些事情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实现的问题,它解决的是可能性问题。如果认为自己需要做和乐于做的事情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能办到,他就不会去努力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有,但非常非常少。+ s' X( g; B/ P5 R3 s5 w% E7 ]
  有些事情,具有一定的经验就可以基本上判断出能不能办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某些挫折或失败,面对这种挫折和失败及时进行自我激励,对于克服遇到的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是非常必要的。! x8 B+ T$ j2 ]. k3 |
  有些事情,尤其是那些突破性较大的、带有冒险性的或前无古人的事业,尽管人们也作过多方面的探索,也从各个方面论证它的可行性,但毕竟没有多大的把握。干这类事情,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冒险和失败。可是开创性事业、探险性工作,就需要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用100%的努力去争取的那种精神。它更需要自我激励。2 C! }' S% K, P" z/ h( j
  p' ^; N. t* n2 p
  六 如何自我激励- h8 [6 D8 @) _
  * 读名人传记。你会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卡耐基曾在书中介绍过一个贫苦的荷兰移民宝克。宝克省吃俭用积钱买了一部《美国名人传全书》,他读了名人的传记,并写信向能够找到的名人求教,诸如爱莫逊、勃罗克、夏姆士、浪番洛、林肯夫人、爱尔各德、秀门将军和戴维斯,他都与他们通过信。他还和他们中间的好多人见过面。这种经验使他浸染了一种无价的自信心。这些男女名人激发了他的理想与志向,改变了他的人生。尽管他没有受过小学以上的学校教育,但他后来成为美国新闻界一个最成功的杂志编辑。, N% K, O5 F3 |4 {
  * 做你所怕做的事。做你所怕做的事,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从中获得一次成功的记录。从而增强你的信心。卡耐基每次上课时,强迫每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都说话;因为听课的人同病相怜,所以都深表同情,由于不断的训练,这些人拥有了勇敢、自信和热情,后来就有了出色的说话能力。这个方法只适合由于心理等原因不敢做或做不好某些事的人,而由于自身确实不具备某种素质,尤其是经过艰苦努力还是不能做好某种事,就不应该强迫自己去干这种事了;如果一定要去做,结果往往会使自己失去信心。
$ ?+ L" T1 w) C9 ]* F. W# n  树立信心,自我激励的更聪明的办法,是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 i' ~6 w7 A4 }* r& t  * 积小胜为大胜。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但最初行动时,计划要充分留有余地。每个小胜,对你也许不是难事;积少成多,由量的增多,引起质的飞跃。也许有一天,在一个个小胜的基地上所建起的高楼大厦,连你自己都感到吃惊。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往往欲速则不达,还容易使情绪低落。也许,有的致命的失败或挫折,可能使你从此一蹶不振。所以积小胜为大胜,是非常稳妥的成功策略。一开始就盯住最高峰,盯住大目标,想一举成功,一鸣惊人,固然可敬;但成功的概率极低,许多时候,许多人,终生都被最高峰给压住了,被大目标给压垮了。4 C5 ?+ {4 w. _, T- [
  * “成功就在再试一次中。”这句话应当成为我们的口头禅。英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古代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曾前后十多年领导人民抵抗英国人的侵略,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六次都失败了。一个雨天,他悲伤、疲乏地躺在一个棚子里,几乎没有信心再战斗了。这时,他看到棚子里一只蜘蛛艰难地织着网,将丝从一端拉向另一端,拉了六次都失败了;然而,这只蜘蛛并没有灰心,又拉了第七次,这次它成功了。布鲁斯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我也要试第七次!”他重新鼓起信心,以更大的热情领导他的人民进行战斗。这次,他终于胜利了,将英国侵略者赶出了苏格兰。苏格兰国王的成功,在于他能够在一般人已经没有信心时,从周围的所有事物中,重新汲取信心和希望的汁液,一只小小的蜘蛛也能激起他再度奋起的勇气。他在再试一次中成功了。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当我们屡遭挫折或失败时,不妨对自己说,“再试一次!”4 {$ K. u  H- t
  * 给失败找出恰当的归因。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或脑子笨这样一类不易改变的内因,那就很难再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订的目标或计划太大、太难,不可能实现,那么这件事就很难坚持干下去了。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偶然的外因,比如突发事件、天气等原因,那么就不会轻易改变干下去的决心。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这样的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往往还会有信心继续加倍努力。
0 l  E3 ~1 j8 L4 W: R' ~0 V' W  给失败找出恰当的归因,是说不要轻易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为承认了自己无能,就等于打出了白旗,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不要轻易”,并不等于“永远不”。我们也要避免总是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些微不足道的客观原因,掩盖自身真正存在的问题,这样你将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如果确实属于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某项工作而导致了失败,而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又难于培养起来,这时候不妨在这件事上认输,找最适于自己能力特点的事情来干,你依然会成功。这样,你依然会有信心。自我激励不是盲目的激励,它是建立在对自己和客观对象正确地了解和估量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一点,单纯地讲自我激励是不科学的。
4 V" S; P4 q. i  有趣的是,给失败找出恰当归因,能够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而能否给成功找出恰当归因对以后能否取得成功也很有影响。一项发表在美国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1998年7月出版)研究成果表明, 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不要归因于他们聪明,而是归因于他们刻苦努力。也就是说,不要夸奖他们聪明,而是赞扬和勉励他们刻苦努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选择412名11岁儿童进行6次实验发现,那些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变得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将好的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彻底灰心丧气,不愿选择新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那些被夸奖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则更富有持久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他们认为智力及能力是可以通过刻苦学习而提高的,从而更愿意承担风险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7 z% P6 u1 }, `
  上述事例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自己由于聪明而取得成绩的孩子,一旦遭受挫折就会认为自己的智力天分已经不够了,因而容易放弃继续努力;而认为自己由于刻苦努力而取得成绩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不够,于是就加倍刻苦和努力。这项研究成果提示我们,不仅要为失败找出恰当归因,也要为成功找出恰当归因。
0 x5 \5 Q" {2 V5 V- z  N  * 改变成功的观念。习惯上,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战胜或打败了对手,才是胜利或成功。持这种观念,等于把自己的价值交给对手去评判。沿着这种观念的逻辑推理,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失败者;因为即使你在某一方面的水平再高,也总有一天有人会超过你,打败你,没有人能永远打败别人。所以,我们应当建立这样的一种成功观念,只要你的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即使有人在水平上远远超过你,你也是个成功者。这样,每当你相对于你自己比过去有了提高,你就会得到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这样你就可以在新的水平上,向更高的目标,充满信心地去努力。这样,面对比你强的对手,你不必贬低他。你会说,“他确实很好,我要向他学习,也许我能做得更好。”这样,你的对手就是你的朋友,你们会和睦相处,共同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1-27 12:55 , Processed in 0.04339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