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的思想在被引入中国的时候,在那场所谓的浩劫之后,人民处于一个盲目而没有崇高理想的社会现实中之际,众多的学者和研究者们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以外的西方——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地方。于是人们看到了金钱、看到了物质欲望、看到了享受和花天酒地的生活……接受西方的思想也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几乎是全民开始崇拜西方,对西方的几乎所有学术产生莫名的信仰,那是一种没有选择的全盘接受,于是西方至上主义开始蔓延,这究竟如何评价,还是交付历史吧。 # \& j" D7 U+ L
面对这种现实,伟大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自我反思,新儒家主义的出现和一系列老前辈们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它们挥旗助喊,提出了“学术本土化”的口号,费孝通老先生也是这个运动中的中流砥柱。. L/ ^3 H& M( Y7 x" b1 ~# h. A
' ~. }- r* ?8 {5 F7 Q我们是新一代大学生,在现实与理想冲突的岁月中,我们究竟给该怎么样来面对这个现实的西方实用主义、拜金享乐主义,又如何运用“学术本土化”来发展我们的学术,来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精髓。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M: {- V9 C. L( l: m
; F0 j: d& S' @' G1 p
# v ]4 [ u f6 |* }0 U; M- H
Y5 d! k9 a+ [
) b1 w, ?; A8 y, u
2 k0 V' z1 Z. t: A0 \' H/ X! Q
关键词:异质性 本土化 理智 理性 历史唯物史观6 g0 E$ R i/ o
; T9 E6 v2 E% z' X: B7 `/ H
% p/ r* V& i4 L# ?, `0 V' `
! p- |% ~' @2 O# C
4 V1 ?% h! ~1 j* D/ h2 R
: R+ z; M( i- J7 W# @2 P费孝通老先生在1985年12月17日说过这么一句话:“对待西方社会学,我一贯主张洋为中用,反对全盘照搬之方法。学术最忌速成,保持清醒的头脑,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稳了前进。同时要警惕两种倾向,以示庸俗化,而是中心外倾。那些认为要认为要学社会学就一定要出国留学,对在本国泥土里才生长得出中国的社会学的看法产生怀疑 之我坚决反对。中心不可外倾,更不可外移。”
( H" }8 [ D, Q, h
/ q' H3 k: A" H0 m# ^/ ?1 c9 H [/ d6 L0 m" G4 w
1 T. g$ D9 k, Z) J7 [
一·分析“社会工作本土化”:9 c$ G9 R6 o5 x7 l+ W
, A# B2 c; y4 y$ Y
1·透析老前辈们的观点:
3 S9 X* q- ~; o6 u1 M
9 `7 q* e; e6 A. \6 M费老虽然在文字中说的是社会学,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门学科仅仅停留在对西方学术的全盘照搬,是难以出什么成绩的。* E- R8 b5 Q* g5 F. k# k0 \! e
" ]2 C9 O6 K: o7 t
梁漱溟曾经这么说过:“除非过去数千年的中国人都白活了,如果其还有他的贡献,那就认识了人类之所以为人。”
" B- \7 K/ n% P. d' V6 _" k0 S/ D: R4 |7 X- F% S' ~' Y
马一浮先生说过:“现代著述,往往以私智小慧,清非古人,不免贻误后学,转增迷惘。须知学问是终身之事,千里之行,适于跬步,但能立志,远大可期”2 T# g# a8 y4 l& H' }
7 P$ _; g- e# q4 L
费孝通曾经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20周年的时候这样说过:“我是20岁开始学社会学的,一晃72年过去了。可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社会学是什么。”
$ p9 p* }: q" K/ a. V
0 a; j7 s5 t" K; _; f) D. i. L大师们的话虽然没有直接指明社会工作专业,但是那明明是在警示我们后辈学者们,在学术研究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研究的是中国,自己是在中华大地上研究中国的具体事情。
3 F6 n7 i$ q' d# A
5 f/ H |8 e3 r# y: a( ^& B社会工作是一门很有实际效应和现实意义的学科,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势必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又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处理好“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摆在社会工作面前继续答复,并解释正确面对德的抉择,此抉择关系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必须正确面对。
1 n0 g+ ?6 ]! q* Z
! m4 Z5 O6 C7 S/ G/ H1 U费老曾经说过:“办事只凭好心不行,必须要了解中国具体国情。”, x: A/ p7 [9 R
) P* `% n- E1 _费老在1993年曾经这样说过:“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一直能维持延续下来之力量就是包含在传统文化里的相溶和融合之凝聚力。”
4 h, D9 V/ ~. ]- A) s6 L
" I1 N- v+ z$ S' t# r冯友兰老先生说过:“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为燃料,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传下去。他为什么要呕出心肝?这就是情不自禁,欲罢不能。这就像一天蚕,它即生而为蚕,就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吐丝,春蚕到死丝方尽,它也是欲罢不能。”
4 a1 `0 \0 C2 K( o! w0 [2 H
1 [! J& |; A! |$ f& i: _0 W我们不难看出,老前辈是希望我们的后继学者能够紧紧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石,认真把握中国的实际国情,不要浮躁,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有机会真正了解中国,知晓中国,明白中国,从而改造中国。
7 _( t1 C6 C; R$ @$ I! v6 \! R4 q6 z
) p/ u( W9 j4 V( } {8 O1 I费老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P# J/ g7 \ a- B6 R: e
) E" A F' n) \+ l一句朴实的话,道出我们在对待不同文化,不同学术的时候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性意义。9 j9 ^1 K3 c u2 b$ d
$ C" a) s2 a! M- _$ P" n) [
2·“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今析:: N) E. E. m% o& `
* i! \8 c, R0 ] {! k( C. W v伟大的时代必然会出现伟大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激烈的社会变革为生长在这其时的人,提供了平时难以于发生的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了一切思想领域里的杰出作品的宝贵源泉。几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会给所有人带来坎坷不平的实际生活,像在急湍中游泳,一路淘汰着顶不住漩涡的人。如果对这些人说,只要水流里没有漩涡,你是能游到终点的,那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们在面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时候一定要正确认识社会工作的的最大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认识社会工作。
7 m4 R: X8 W" V6 w/ a- `3 y" N, s
社会工作是一的助人的专业,但是它毕竟是从一般性助人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在王思斌、熊跃根教授编著的《社会工作导论》中有这么一句话:“以专业标准来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很短暂的,但是如果从一般性助人活动的角度来看,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救贫济困的历史。因此,考察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将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个层面是作为一般性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另一个层面是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9 s8 z1 y- t* X+ {, \ [4 L0 z6 d, B" h) Z# _
$ O2 r! C' t5 ~$ y9 [) p
) {4 S( n" ~! r+ ^二·我心目中的“社会工作”:$ ~+ K& x! G* L3 r: O( k9 U
* N8 {; N$ j/ h/ D+ H; x* p
1·质疑目前对社会工作的界定:
, D( J6 J: ^7 `1 z- `3 y0 v/ H) q% A- Z! e# N6 c, Q2 Q. y8 Z
社会工作这个专业的标尺的界定与这个专业的渊源,我不是很清楚,我不愿意为了一些概念的东西去面对那些对我们几乎是废物的东西。
# ~5 d. {2 u* R4 r, \ I1 d# M* i- [3 o) Z' a e& Y
辜鸿铭老先生曾经说过:“西洋人入学读书所学的一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而中国入学读书所学的是君子之道。”
+ D0 K- G* d( q' q" X( @% D- K; ^( O V( Y
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提及到这么一段话:“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洋文化,在他们的学术中和社会中都展现着一种“理”,以“理”为研究基础,但是中国和西方对于“理”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也就造成了两种文化的差异。西洋文化中讲的“理”是理智,是一种关于知的认识,也就是说西洋研究的基础是基于物理研究,以一种理性主义来研究客观。中国的文化中讲的“理”是理性,是一种基于情的认识和拓展,使儒家文化中关于理性主义的研究,以一种主观研究为代表。”. h! ]; Z0 K- H
?" {6 |$ V1 M! n& g7 m3 ~9 |
我只想表达一点,那就是我们不要因为西方的一些标准来来误导我们的抉择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辜鸿铭老先生的话足以让我们对学科界定和一些主观判断认真反思。* D* H' }1 E* M8 K1 h" ~9 S
4 A3 s, [) w. P: I! `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界定是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的,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家历史和政治的影响,不能够以西方的一些主观断定来界定。否则将会把中国的社会工作带入一个误区。中国的社会工作的表现形式应该具有中国自身的特色,社会工作的范围应该有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否则是危险的,这可能也是老前辈们为什么一再强调“学术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吧。
) r' t3 K6 p6 T( f& s& m
* _6 x0 T2 t& N/ H: u3 \3 o2·社会工作本土化:
& v o2 R7 b7 H) V( r+ t" O5 r5 f# K) ^
我们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专业才是我们目前的重点。社会工作讲的是助人自助,要求我们对弱势群体、那些亟待需要关心照顾的群体或者是个体给与我们最大的帮助,我们的目的很简单,我们的态度很明朗,我们以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位进行我们的努力。
2 y. }/ `; v$ i3 P* H% k
# k! D3 }6 F$ @( @0 g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存在形式是不能用西方的价值判断或者是西方的专业界定来干预。这一点是必须要搞清楚的,如果离开这一点基本的共识,“社会工作本土化”将是一纸空文,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实际情况。8 H% r5 m& g0 g7 Q, k3 w
& ?3 X/ @" B' D3 L! M( c0 P
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时要我们的思想首先转变。只有我们以自己的思维形式来研究我们自己的学术才是长久之法。所以我希望我们以后再做社会工作时,无论是个案工作,还是社区组织工作,甚至是国家宏观社会工作,都应该以中国人自己的思维结构,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的对中国国情剖析,才能做好中国的社会工作,也只有这样,中国的社会工作才会改变目前这种萧条的局面。* D0 o8 m( _) r# T
) v; V) P, F3 r# e5 R" N3 v! N
9 `( }. G' N* [ G/ T
1 e. j8 W0 _# h$ o% r/ I. G三·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辉煌历史:
% i' h Z) A w! |- o9 d
- \# K, m" T! V) I8 J8 E/ S1·中国古代令人深思的社会工作:, L" ^3 s8 q/ ~; @* e
, j$ s# F, i6 L. Z% D- Z: k( q8 w4 h
中国从夏王朝开始就有了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思想和实践,《周易》中有“君子振民以育德”,其中的“振”就有社会救济的涵义。孔子也讲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很明显的在告诉我们应该注意社会现状,社会差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中国先秦时期《尚书》中所提出的“保惠于庶民”,《史记》中讲“敬老、慈少”,《周礼》“保息六,慈幼、养老、赈穷、桖贫、宽疾、安富”,《庄子》中讲“老弱孤寡皆有以养”,包括《荀子》、《墨子》、《晏子春秋》、《管子》、《孟子》在内的众多思想都明显透视了中国即使再先秦时期也有着自己特有的助人之社会活动,而不像有的社会工作学者所说“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落后于西方几百年”,我觉得中国的社会工作在中国先秦时期已经开始了,只是它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存在,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那些崇洋的人就更看不到了。* V) C; P9 G) {
! a$ Z4 ?1 N7 A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王朝,从秦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经历了漫长的分裂和统一的历史阶段,其存在是因为其实一个社会,既然是社会,那其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时候,他之所以能够通知下来,那就有他自己的统治思想与方法。封建社会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封建统治者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 a, z+ k# I. r4 K" T; w& u
/ G f4 a( W4 R- E3 V6 V5 |
2·自我反思:6 ~# S) m* \! V# }6 M0 h! f
4 f0 D: q5 }. Y, w& O6 r# c
面对这一切问题,特别是如何对待贫富,难道他们没有思考吗?不可能!梁漱溟曾经这么说过:“除非过去数千年的中国人都白活了,如果其还有他的贡献,那就认识了人类之所以为人。”只是他们不叫它为“社会工作”罢了。- a5 \( [) }, [
2 Z( E" a4 o! J7 M1 a- ^. g+ Y! j, T中国渊源的历史流程,有着自己特有的社会存在方式。在一个历史条件下,历史事件的存在方式是绝对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异质性特别高的地理环境中,我们更应该有最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
2 R: z& P$ y6 j; g' Z- Q/ z) n7 R) H1 Z e: N5 Q0 l
最后我想说,中国是有社会工作专业的,中国的社会工作有自己特有的特点和存在方式,我希望我们的社会工作者千万不要盲目崇洋,好好在中国国内研究中国自己的特色吧,一味崇洋最后会让自己走向死亡。5 Z9 q- W" w {* U/ x
3 u- g" E6 W' F* b; e4 N马林诺夫斯基曾经对费孝通说过:“你要珍惜由中国人自己来研究中国的机会。”; t7 I+ B d# K) G$ p* k7 S
) {! ?# t( ^+ O# K# _; t
我希望现在所有人都珍惜吧!- l! Z H% y* B2 l
( [/ z( W* [3 r5 u! v( a7 ~ Y' p v转自:http://blog.sociology.org.cn/maweimingpku/archive/2006/04/24/52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