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257|回复: 5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串讲提要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5 C# K+ L$ d7 Q, X+ M1 X* O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 w/ ~' U, O# \) h  1、社会工作
- v8 \! d& m1 }: X/ M  (1)社会工作的实质: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化的职业。(P1)4 H* ~8 ?! n" q# B2 I( o: o7 m
  (2)社会工作最初发源于民间的行动,用民间行动的方式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P9); @/ x& w0 F, G5 l. C5 h. b+ {6 _5 e
  (3)随着社会发展,许多社会问题单靠民间力量难以解决,政府开始介入解决,这样产生社会政策。(P1), d4 f( _6 B( o" F) M
  2、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E: {% i: |  U, J
  (1)两者密切联系:: D5 c. a8 _5 F9 P! s
  ①两者都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目标。(P9)
* P' V" O+ @. t7 t! e9 ]( E% d  ②20世纪中叶以后,两者逐渐成为一套制度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P9)
5 X/ ?8 R0 b$ R  l. _6 T  ③两者具有相同性和关联性 社会工作师通关秘笈
/ ^1 R, O: [+ u# l3 {  A、共同的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平),(P9)' K3 o9 I- K) l' G
  B、共同的原则(社会公平、社会关照、福利性),(P9)3 b8 U$ D% F4 ]$ `9 b1 v
  C、同属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P9)
# g2 J2 C0 Z  F+ Q  D、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后者运行需前者的资助和指导,后者是前者的执行系统)。(P10)4 |) J; t' q/ q. ~! I# j
  (2)两者的行动内容和方式不同: J2 H. m1 e/ g$ ]. s0 J% c% R5 e
  ①社会政策是由政府调动资源,为老百姓提供各方面的基本服务。(P9)
7 D& k* {8 o" K  ②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具体的服务。(P9)
$ J. V* B/ e) Y2 W/ a# u' A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
9 N5 B/ X7 L' Q4 ^  1、社会需要及特点(社会需要可分为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需要两个方面)$ z( V, I: ]; s  c
  (1)人的需要' `$ j* T5 \& s! E
  ①含义:是指人对各种外部条件的依赖和获得的主观愿望。(P13)) E8 Q  @8 q7 @2 b+ d" S" K! T; `
  ②特点:  K% |$ d2 f6 _8 ~
  A、社会性(人的物质需要由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决定,人还有着对人际关系等社会性需求,人的需要的满足往往经要以社会的途径来实现);(P13--14)7 y- m4 B! g4 Y; C+ R
  B、发展性(人的需要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化,有从基本需要到高级需要的层次变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还包含了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P14)
5 F0 r. K) @3 j  C、多样性(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社会、精神、发展等多方面,人的需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满足);(P14)* m6 P0 `5 E+ y# L/ |9 P
  D、刚性(人的各方面最低的需要即最低需要必须满足,否则不能作为“人”)与弹性(人的需要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P15)5 }3 k. J' \* y  ]: n. U
  (2)社会整体需要
4 ^8 M1 b7 h7 ^: V# V' o) H. [3 w* ~  ①含义:是指为了维持社会整体所必须达到的条件。(P16)& `/ ^3 H  b! a- z0 _
  ②不同层次内容:A、社会的整合B、社会稳定C、发展的需要。(P16-17)
, q2 ^& I1 p8 D3 o7 f  ③满足的基本条件:A、一定的经济基础B、其文化体系C、相应的组织体系。(P17--18)
7 @' Y1 F3 A( n, w& B- x, J  2、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的关系9 q0 Y% l7 x. C+ a8 Q) v" ^5 S* ]% v
  (1)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紧密联系):# _7 G7 ]6 A$ D* Z2 N
  ①社会政策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P15)' K, |- W5 V2 m# J4 A" d9 b% o; ?! Z
  ②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有效满足是衡量社会政策效果的重要标标准。(P16)( ~$ a) F5 c& W
  ③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有时有局限性:( \. |2 Y8 N! J/ y) D
  A、社会政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不能满足所有需要。(P16)
1 ]9 H9 ~2 E. H0 R. w* r  B、社会政策只能满足人们部分的基本需要。(P16)
; j1 W4 F0 R- ?, v6 R  C、社会政策具有非个性化特征,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特殊需要。(P16)8 h" H) ?0 V, ?( A1 l* F
  (2)社会政策与社会整体需要的关系(紧密联系):
, G! e9 ^; u5 D7 D# h, M  ①社会政策以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为其基本目标之一。(P18)
% g# G" `, H1 q8 a+ X$ m& _0 c0 o  ②通过社会政策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整体需要:$ A% w# k" z6 G6 |* X& v. y
  A、可以更有效地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整合的需要。(P18)
8 T  a+ m6 @1 B+ W% Z& `  B、能规范政府和社会成员的社会性行为,满足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P18)
; X0 F% N* E% N  m( ^  C、通过再分配缩小不同群体和地区的收入差别,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P18). B; R0 e! S3 y1 _9 c0 E; p
  D、可有效地调节何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P18)6 W2 y+ P% @* k. K2 F
  ③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整体需要中也有其局限性:
5 g! s3 O* {. I' n* Z, A" U  A、总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如果不当,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P18)9 l3 H! |; }3 C2 @. [4 A
  B、维护社会秩序还需要其他社会制度的配合。(P18)
# O% `, @, X- ^2 F0 h/ f* p  C、执行不当,会导致公共部门效率低下,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产生新的社会问题。(P18)" q' m. T1 G5 }0 E4 M/ t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
  l& r# V* A2 R! \  Z  1、社会问题的含义及特点0 s7 b6 b' b$ N, P$ q2 m" s
  (1)含义:指对社会(成员和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而需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是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社会状况)(P19)
. V3 W1 _5 D1 P& g8 t  (2)特点:; }* j8 {9 n2 F/ ^; Y
  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社会性(内容和形式的、后果、责任和解决的方法与过程的社会性)④过程性(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P19--20)
: z9 ]+ i: m3 `* x- ^/ N5 r  (3)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 i" c9 I2 i- _3 a3 i6 M, i  Z9 T8 W  ①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③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④社会歧视⑤健康与疾病问题⑥居住环境中的问题⑦其他各种社会问题(环境、资源与生态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儿童少年问题、残疾等特殊群众问题、战争、民族、宗教等方面问题)。(P20-22)
* l3 S0 M& o. h) s8 E3 k3 C  2、社会政策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 W/ r7 m7 J  r5 p& W
  (1)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有积极作用:
  ]2 ^" q7 P7 u4 g1 l: ^+ v4 w  ①政府能采取社会政策措施积极干预,从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P23)
1 z* {: W8 R/ Y! h: c  ②在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都会围绕解决社会问题目标而行动。(P23)
! w2 m$ O! u, U; M6 m  ③社会政策通过公民参与、科学方法等能保证更加公平和有效地解决各项社会问题。(P23)
. s1 e, A+ D/ M3 g: z' y/ X  ④社会政策采取必要立法形式和行政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更具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P23)
6 k/ L. V) X3 P( F  x  ⑤社会政策可以进行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能更加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解决社会问题。(P23)
! w, v% w% M% z+ n9 e" u2 O  (2)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复杂性:" Q: o6 E) E7 T7 `
  ①由于资源有限,大量的社会问题难以同时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P23)
1 Y5 y$ _- d8 U" S: g  ②对政策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本身可能存在的偏差,
2 P- f1 f" t/ i2 E( k- r6 d. q# \! L/ Y  导致社会政策行动(P23)
* u" ~- w+ I  p4 v0 d; p/ P3 m3 L  ③社会政策行如果设计和执行不好,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还会带来新的问题。(P23)
1 F" Y+ p* D! y$ i6 _) h8 {1 y  ④社会政策的落实自上而下地实施,各个环节中出现政策走样的情况,都会影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性。(P23)% P4 W1 ?$ m; a7 ~9 T) Q
  ⑤在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各方面协调不好或作用发挥不好,都可能导致社会政策的目标偏离,影响社会问题解决的有效性。(P24)考试大收集整理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串讲提要③

 三、社会政策的目标、功能和基本原则1 Y4 e* q; c+ _) e1 B( \1 t
  (一)社会政策的目标
) s9 X2 {' o( ~  h& {. l  1、社会政策的目标:
0 h# |, H4 \& n  n% F9 E2 M  (1)满足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基本目标);5 N% r( y$ p% Z- @) E
  (2)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这是重要目标);2 |: k' [' g( k8 x% Z# C
  (3)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与进步(这是高层次目标)。(P24-25)4 m# |% T9 h1 ?: o
  2、各方面社会政策的目标(意义)、标准: 考试大在线题库助你成功
; s, ^# u% @: g3 K9 l" k6 T0 e7 z: K  (1)城市低保的标准(依据):当地维护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费用(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P82);
: Y) s( K# m: `/ q9 I* W0 j8 W8 h  (2)农村五保(指吃、穿、住、医、葬或受义务教育)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P85);! u& m1 i' `* o0 p
  (3)城市医疗救助的标准: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等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具体标准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制定),对于特别困难的人员,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救助的形式主要有:①社会力量资助、②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③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P89-90);0 }/ [8 U' A9 g7 c& ^7 M6 [! _# ^; \
  (4)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标准):
, }# O! C% N+ n  ①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的,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
: F& V% h4 a: M1 B$ M3 Q1 \# o  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 H( f" o/ Z  ?
  ②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 b' K& R7 I8 T; w1 k  y: R) }2 ~7 @  ③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P90)
/ ?7 O6 O! {) p' O  ?7 w  (5)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当地人均住房面积的60%(应当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保障方式:
) m- b6 m# Y+ t. }7 r  ①租赁住房补贴、②实物配租、③租金核减)(P93);
+ \* A: D7 F! V, B2 C3 S2 k  (6)法律援助的标准:保障经济困难公民获得必要(即一定范围)的法津服务,政府(通过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P98)- ?( ~. W2 i5 J# m% w( K2 x0 h
  (7)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
* _+ f" Q+ y% a  ①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6 T0 a- D2 t" r5 M$ Z- M9 _  ②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 z, C: O- K# `& K  ③[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 u3 r8 A7 ~5 \# J3 q+ X, d  ④帮助[与其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 T9 q- R; r& [6 A3 K& X
  ⑤[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P102-103)
  |) D5 T" X8 q: Z; O  (8)灾民生活救助的标准(重点解决的问题):解决# u: y8 C$ X  [6 ^) M8 b
  因灾造成群众的吃饭、穿衣等方面的生活困难确: J+ _% z; w6 f5 h3 \
  保灾民基本生活(包括:住所、吃、衣被取暖、饮用水、医疗救治)(P106、113);
9 A* g0 B, Q8 b- V' a  (9)老年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9 U: v. W( x) @  ①获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5 i4 |  C5 i. w- B1 p) G  A、享受家庭赡养的权利[获得基本需要满足的权利,即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获得特殊需要满足的权利,即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耕种与照管老人承包的田地和林木与牲畜等];. S: C3 W- l7 `8 G- f7 N2 j9 c- X0 l
  B、住房权[即妥善安排老人的住房;不得侵占、擅自改变老人的产权关系或租赁关系;有义务维修老人的住房];
! d9 z6 x1 r. i  C、婚姻自由权[即不得干涉老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 v4 u6 ~: z1 \* P' }
  D、财产所有权[即对自己的财市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 t/ `/ _: s2 U3 ^; C( O  E、继承权[即老人同时拥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权利]。
+ ^1 U% U9 X% g4 N# Y  ②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即:
) r2 G5 ?6 [( B3 {/ {  v  A、生活保障权,表现在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如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 Y3 I. f) W7 U  B、健康权,表现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
, `% T6 t2 J9 h, v3 q( C2 }: ^  C、文化教育权,表现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 g2 L5 d" ]$ ~2 @% m3 u
  D、享受生活照料的权利,表现在老年福利设施、社区服务和特殊优待]。/ p7 {! p2 M& m6 U: U5 ?( E
  ③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即国家和社会," R! P. y+ W0 w$ Q
  A、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J, ^, r9 E2 X9 c
  B、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Z4 a( X8 E) z. A9 [& B
  C、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P126-132)0 L& `* O7 b4 }. k+ x5 T. G8 ~: `
  (10)妇女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合法权益(主要内容:
0 J0 O9 j% C9 v5 {3 a  ①政治权利[表现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权利,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
% i# Y: t% W4 o& l2 N1 S  ②文化教育权利[表现在保障女性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身心健康发展,保证适龄女性修完规定的义务教育,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v( J4 G* m* a( }5 e" \3 i/ H
  ③劳动权利[表现在录用、晋职、晋级等中男女平等,不得歧视妇女,依法保护妇女从事适合劳动和安全与健康,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
+ i- |' e! l7 o  ④财产权利[表现在:
6 r6 D1 g4 y- @! L: H" f  A、妇女合法拥有在婚姻、家庭中的共有财产;" T" q( F  T* Z9 ^7 G
  B、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 Q5 m8 k( k3 Z0 {8 j  C、丧偶妇女有权处分继承的财产;
9 \3 k, w2 r1 @, C8 h  D、在农村,妇女在责任田、口粮田宅基地等方面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
) |! G; O5 I6 g2 ?* J8 V  ⑤人身权利[包括:6 a" I: ^1 P$ I* b: G) J' p% K: _
  A、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利;
9 k7 V% x) t! E# w' ]8 q0 ?  B、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
2 }9 |5 T# d0 \; ~( O  C、妇女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
, K9 t% e$ F- C+ @  D、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 I9 c3 j* V# I9 C' C  ⑥婚姻家庭权利[包括:2 A* ^4 V; \7 Z
  A、婚姻自主权,即结婚、离婚自由;, _5 d/ K6 f$ t9 A& T
  B、生育权,即不得强迫妇女生育或不生育;* O+ W/ B5 e3 h) }) u
  C、财产权,即与丈夫平等享有夫妻共同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4 G# b) n) d" |" u# J6 u2 m& Y
  D、子女监护权]。);(P135-138)考试大收集整理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串讲提要④

(11)未成年人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
5 f4 d% ]; Z% m. G0 d  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主要内容:
4 D3 }; _  y4 Z) o5 e  ①生存权[最基本的权利]、
9 ~: w; _; k9 q& r$ C6 r& P  ②发展权[确保他们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生活条件是基本权益]、
; z. w! v" s7 F% U' x/ M: D. v  ③受保护权[接受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整个社会的特别的爱护]、3 c" |: h7 P8 V$ F; f1 ^% q
  ④参与权[参加各种社会生活和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活动并发表言论等]。)。(P141-142)
& K: E# t+ y3 ~! \  要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P155)( Q2 q( g$ O( Y4 n5 p
  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P150)。" O4 `0 U, j7 W  [& _) w- p
  (12)残疾人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者网校免费试听
6 p- z" D: a3 d7 \' |  ①康复权[是最重要的内容,表现:
+ c" @+ a$ T! {  A、在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的有效的康复服务;
6 K. v9 j% F" Z! T4 T2 d  B、残疾人的机构、组织等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h0 b, U( y7 B8 Z
  C、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康复所需器具的研制、生产、供应和维修服务];! }, x  V& f: I  D$ A
  ②教育权[表现在:
# y5 \( H: Q' X  A、采取优惠措施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 Q$ r5 `  E. G6 ?+ ?" x. Z  B、残疾人教育要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2 S* \3 Y$ L! G: t6 x8 y9 W
  C、国家举办残疾人教育机构,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
7 Z# E- K5 ~8 v; o3 B& g  D、应当对残疾开展扫盲、职业培训和其他成人教育,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 X( A" v3 C/ ~1 R. s" M  ③劳动权[表现在:2 ^: `% x/ h/ g( x/ y
  A、对残疾人劳动就业,实多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件,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 i# [1 u/ o3 x' l# C7 B2 Y9 u
  B、对残疾人福利企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并各方面给予扶持;
% w4 v; X  C, X( p+ d  C、保护残疾人福利企事业组织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B9 J5 \! ~: _. |: [9 {
  D、所在单位应对残疾职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0 E3 f. {; K2 g' }6 H
  ④精神文化生活权[表现在:
2 N" V/ ~% U0 N) t% r; v  A、采取多方面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 I3 l1 E$ X# j  B、鼓励、帮助残疾人进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劳动];& L9 ]8 j! k$ m# S3 ~7 Q! G
  ⑤社会福利权[表现在:& l( T" }% t6 ~5 ^, k2 E% k; M
  A、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救济、补助;. o+ l4 L8 q/ Z& y9 L
  B、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3 ]7 G: `- |/ B" X  E9 C
  C、政府和社会的安置收养机构,要按规定安置收养残疾人,并逐步改善其生活;
4 Z+ m4 S& D- b4 @  D、公共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7 U4 S0 U( b: _3 r( o' \) N
  ⑥环境友好权[表现在:: N3 S& T$ O& a) X
  A、逐步创造良好环境,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采取无障碍措施;
2 O: Q9 w' p, U! J8 h0 v  B、促进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扶助残疾人的事迹;  c% ~7 B5 l) F: U( I
  C、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P159-162)
1 ]  {0 u0 a! A# a1 Z% _) L2 q  (13)婚姻家庭政策法规的目标:维持家庭稳定和家庭关系的和谐(这是家庭幸福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P165)3 Z1 z1 }" h& |+ u4 b; H! U
  (14)私有财产继承政策法规的目标: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合法继承权。(P173)+ [% t$ l3 P3 [& ?
  (15)收养关系政策法规的目标(意义):规范收养行为,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意义:
3 o) E2 G; V" Y) s- U3 B  ①使养子女在养母的培养教育下,完成正常的社会化,待到健康的成长;) u5 D0 ?3 }, g# D  |
  ②使养父母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晚年时老有所养,享受天伦之乐;
3 U5 s3 l0 P; J$ ]7 Q7 Y  ③可以使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 X; _6 e" J2 k+ z* T7 S  ④可以弘扬社会成员间相互扶助的道德风尚,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完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稳定)。(P177)
  [8 N' |9 V9 X& m0 o  (16)社区矫正政策法规的目标(意义):通过非监禁刑罚执行的社区矫正活动,矫正相关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意义:: @  a' V; `; Q' q& h
  ①有利于探索建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9 W. t2 |4 ?' v
  ②有利了充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h' T3 S( |% w
  ③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P185-186)5 P/ p8 s7 `3 K+ ]
  (17)人民调解政策法规的目标:通过群众性自治活动,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P189)。5 y8 v) H4 E2 \# w: R5 o
  (18)抚恤优待工作政策法规的目标:对抚恤优待对象实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P197)。, f3 ]) \+ m9 l+ m. v
  ①死亡抚恤待遇:1 G% O8 d$ H- A
  A、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标准:烈士,80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病故,20个月工资(低于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的,按其标准发)。
1 S& A' q9 ?4 T! x! T  增发标准:获得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立一等功的,增发25%;立二等功的,增发15%;立三等功的,增发5%的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按顺序发放:第一顺序是其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第二顺序[没有第一顺的]是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也可按军人死亡前的遗嘱载明的顺序发生)(P201)
3 X2 |$ M4 v' `3 X9 `  B、定期抚恤金的标准:参照全国成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确定,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P202)1 J4 d, O8 n! H( H% a7 [
  C、享受定期抚恤金的遗属死亡丧葬补助费的标准: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金为丧葬补助费。(P202)
% m) I- ^+ m$ }  }* V+ ]  ②残疾军人抚恤标准: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Z/ n8 {7 J6 @
  A、退出现役因战、因公致残的残疾军人死亡,其遗属享受的抚恤待遇:因旧伤复发死亡的:其遗属享受因公牺牲军人遗属抚恤待遇。因病死亡的:对其遗属增发12个月的残疾抚恤金,其中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遗属享受病故军人遗属抚恤待遇。(P204—205)
$ O4 D2 G- C4 ]) `- m7 _  B、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集中供养或分散安置)。分散安置的护理费标准:因战、因公一、二级残疾: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50%;因战、因公三、四级残疾: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40%;因病一至四级残疾: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
# a' u# N$ ~4 {- I  ③军人优待的具体内容:
. @/ L. t6 |7 Z$ D  A、义务兵和初级士官享受的相关优待:服现役时,发给优待金或其他优待,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入伍前是职工的,退伍后允许其复职,待遇不低于同等职工。服现役时,其家属享受该单位职工家属的有关福利待遇;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应保留,免除其他负担;从部队发出的平信,免费邮递。(P205—206), w' P: t/ o% t. c, k3 }  p* U
  B、退出现役残疾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医疗优待:一级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保障,社险办单列账管理;七级至十级残疾军人的旧伤复发医疗费用保障(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有工作单位的,单位解决;未参加无单位的,当地县以上政府解决),其他医疗费用,本人支付困难的,由当地县级以上政府酌情补助;其地优抚对象享受的医疗优惠待遇,具体办法由省级政府规定。(P206)- D% Q& i0 v& g+ x; A' X/ E
  C、有工作单位的残疾军人享受的待遇:享受与所在单位工伤人员同等的生活福利和医疗待遇;所在单位不得因其残疾将其辞退、解聘或解除劳动关系。(P206)
) F. n7 {  k  K8 L' o  D、享受的交通优待: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乘坐境内运行的交通工具,优先购票,残疾军人享受减收50%的优待;现役军人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城市政府规定),残疾军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P206—207)
8 F  h, t: ]% N  E、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享受的参观游览优待:具体办法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规定。(P207)# |, g; P) K+ A3 b# D; }# U
  F、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子女、兄弟姐应征入伍享受优待:本人自愿应征符合征兵条件的,优先批准服现役。7 m8 E4 o6 Z+ M% X, R: Y
  G、优抚对象及其子女享受的教育优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优先接收、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助学政策。(P207)6 D3 z- T) f/ T( _: D* _7 Q. S
  H、优抚对象享受的住房优待:承租、购买住房享受优先、优惠待遇。居住在农村住房困难的,由地方政府帮助解决。(P207)
2 N# ]) w1 w  @4 B: F. h- p  I、随军家属、符合随军条件无法随军家属及随军遗属享受的安置优待:批准随军的,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原有单位工作的,所在地有关部门应当接受和妥善安置;原没有工作单位的应根据其本人情况作相应安置或优惠其自谋职业。符合条件无法随军的,所在地政府应妥善安置,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的水平生活水平。遗属移交地方政府安置的,享受《军人抚恤条例》和当地政府规定的抚恤优待。(P208)0 Z6 }& k5 K4 k4 X3 Y& v  k
  J、复员军人享受定期定量补助优待:生活困难的,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了定期定量补助,逐步改善其生活条件。(P208)
# s/ B% c- `+ x  K、优抚对象享受治疗或集中供养的优待:国家兴办优抚医院、光荣院,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优先接收。(P208)考试大收集整理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串讲提要⑤

(19)退伍军人安置政策法规的目标:调动广大退伍军人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f" V8 {/ H/ r8 ?' `  t3 d  ①义务兵安置形式(标准):贯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安置形式:$ E! T! L$ v- P, q- \3 C/ ^, @) Q
  A、对家居农村的退伍义务兵安置:对住房有困难的,国家安排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和经费帮助解决;服现役时荣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应安排工作;对有一定专长的,应向有关部门推荐;向农村招工时,时在服役时荣立三等助、超期服役和女性的退伍义务兵,应当给予照顾;入伍前是在校生的,退伍后要求继续学习并符合学习条件的,应适当放宽年龄准予复学;退伍义务兵报考学校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P210)2 d! Z% M# Z- R) E: e& w. |
  B、对家居城镇的退伍义务兵安置:退伍义务兵回原征集地后先安置,待国家计划(劳动指标)下达后统一结算;曾在部队获得大军区(含大军区)以上的荣誉称号和荣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安排工作时,应优先照顾本人志愿;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和超期服役的,安排工作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照顾本人特长和志愿;在部队有一定专业和特长的,安排工作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入伍前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原则上回原单位复工复职,如该单位已不存在的,由当地政府与其他退伍义务兵一并安置;入伍前是在校生的,允许其复学,报考学校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P210—211)! A* W; d- R" t: \- _4 C5 T
  C、对退出现役的伤残退伍义务兵的安置:原是城市户口的,由原征集地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原是农业户口的,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安排适当工作,不能安排的增发伤残抚恤金,保障他们的生活。(P211) 社会工作师通关秘笈, T8 o, d6 M3 `6 P
  D、对在服役期间患有各种疾病的退伍义务兵的安置:对精神病患者,送地方医院治疗或回家休养,医疗和生活费用,由县、市政府负责;对患慢性病等,由当地医疗机构负责治疗,所需医疗和生活费用,本人困难的,由地方政府补助。(P211)- f' }' j# h8 C' K8 n$ e. `
  ②士官安置形式(标准):复员安置、转业安置、退休安置三种形式。+ g; h3 \, \& B6 y! [
  A、复员安置办法:农村入伍的,如未保留承包地、
4 {2 G/ _" L: q! A$ ~, S  自留地的,重新划给;如已符合转业条件而本人要3 x8 l' `" |6 K2 I" P$ X4 o
  求并批准复员安置的,允许落城镇户口;城镇的待, X# x) R, C. j0 _4 O) F  {
  安置期间,当地政府接不低了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中则发给生活补助费。(P213)
1 w3 u! W9 f, U( ]! \* N' \* `  B、转业安置办法:接国务院、中央军委当年度退伍工作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待安置期间,由当地政府按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P213)
4 M, ]8 n# e; Z1 ?3 c1 Q, ^. b. t  C、退休安置的办法:除因病丧失工作能力的以外,参照军队退休干部的安置办法执行;因病丧失工作能力的,在原征集地或者直系亲属所在地分散安置,其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患精神病的不符合转业安置条件的,按退伍义务兵的接收安置规定执行)。(P214)
* n! \  \1 v! y2 D( h  (20)我国劳动就业政策法规的目标: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利。
: g4 [  S: X4 q+ {) |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r  w7 C8 t4 ]5 V- Q- C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D0 F& c& `0 q; U5 b" E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D1 p% X) g* k. L. x7 n3 U
  休息休假的权利;
0 d4 L6 \( ]/ V2 T$ T  u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7 {0 `* A3 r/ f1 q# ]1 u  z
  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4 t4 U# J) x/ A. m5 a8 Q2 N( ~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 A6 c% G  f  D0 q; i+ @6 z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Z9 Q0 v* ~: ]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 }5 r; g" ]2 o6 S& W" r/ z  (劳动者的劳动义务:完成劳动义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P254), D7 k' Z. Q9 H& B0 d+ @' {. Y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有关具体规定:2 [9 x& B" N! H
  ①国家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责任:
" _) k4 E9 {& f  N: ^2 @9 W7 g  A、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9 E  w9 u7 q, R" ^' |" ]  B、鼓励企业等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扩大生产经营,增加就业;0 @7 ?- t/ V& c0 x7 u/ o. l" U) l7 F5 G
  C、支持劳动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 S7 x3 V; I+ ^; r  D、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提供就业服务;9 _5 {5 Z; c" u
  ②对用人单位招工的规定:$ D/ b6 N( d  N* [: z
  A、劳动者就业不受歧视;; ~' |) ]- Y+ ?$ K+ e. G
  B、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q# n/ z0 K1 P. `5 }6 V; ~4 i
  C、残疾人等的就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 U+ j4 F! I5 r% M* O. j  D、禁止招用末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特别需要的,要履行审批手续,保障其受义务教育权利。
0 }6 l2 B# z0 [0 G4 p* P" Y  ③劳动合同的规定:6 h  M: q+ }, B& }' \4 N
  A、劳动合同的订立:
* C' q5 x" w- l& V4 o4 }& A  a、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遵循合法、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3 L- o7 U" O- ]' e+ {
  b、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自用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1个月以上1年以内未订劳动合同的,要支付双倍工资;1年以上未签合同的,劳动者要求单位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4 K. ?2 r# B; [- d
  c、劳动合同订立的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 J& d6 Q. B$ `5 G9 P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P256)/ E% Z& k1 K+ R# ?, @, C% J
  B、劳动合同的效力:; s8 V* {# H2 M% ]) Z8 f! c" i
  a、无效或部分劳动合同(情况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确认):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住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 I, y+ w8 E; m2 r: r0 O4 b  b、无效或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时起,就无法律约束力;部分无效的,如不影响其他部分的,其他部分有效;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要支付劳动报酬。(P257)0 f- S8 A+ N2 [) ^; o8 s+ x- g
  C、劳动合同的内容:! h* _' X3 w! b  ?4 M2 w' w
  a、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九方面。(P257)
  {) k, W4 S" @1 S; O9 w  b、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
' m" _. O- K( e6 u' L! z9 }  A、约定条款的主要内容: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福利待遇等;
9 z; F7 b& T# M; [  B、试用期的规定: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不超过1个月;1年以上不满3年的,不超过2个月;3年以上的,不超过3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1次试用期;劳动者工资不低于相同岗位最低工资或合同工资80%,并要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解除劳动合同。(P257—258)/ Z+ z7 G2 H3 i# F5 `3 J  {
  D、劳动合同的解除:
+ M# R4 \" E- ]2 s; `4 ]  a、协商解除: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J/ N- O4 K5 K1 h* ^  b、法定解除:
0 ?4 Q; p7 x& D' k  劳动者解除:即时辞职,即由于用人单位过失,八种情况下劳动者即时辞职;预告辞职,即劳动者提前30日书面通知或试用期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5 K( z/ E( j: L( o9 J& o
  用人单位解除:即时辞退:即由于劳动者过失,六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随时解除劳动合同;预告辞退:即非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过失,三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可解除劳动合同;经济性裁员:即减员20人或虽不到20人但占职工总数10%,要提前20日向工会或职工说明,征求意见,并报劳动部门批准,可以裁员。(P258—260)
6 S! t! }1 v! l+ C+ _6 r  ④工作时间和工资的规定:
3 q$ }" m; n( P* F# N( ?# h9 b  A、工作时和休假:
& b3 A* G* X$ D  P7 B& y! |( Z  a、最高工时标准:我国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
8 ?4 R* ~) _/ R4 A  b、休假:法定节假日(现在规定11天)、年休假(要求连续工作1年以上)、产假(不少于90天)、婚丧假(一般3天,晚婚婚假15天)。. L9 h9 p; n0 p" M* ~) [* ^" o
  c、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延长工时的限制。人员限制:对怀孕7个月以上或哺乳未满1周岁的婴儿的女职工,不得延长工时;长度限制: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最多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 L+ B8 q. u. d; o  ?1 W  d、延长工时应付的工资报酬:延长工作时间,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报酬;休息日加班不能补休,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P260—261)8 E. y# z! n$ @& T
  B、工资保障:7 m, d/ c5 T% d1 X* \4 E. Y
  a、最低工资保障:在法定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 h& S) W& A. I( x. d. g: w/ Y1 b- l  b、工资支付保障: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拖欠、支付不足的,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P261)
) J: U* n/ c& w* e- k  C、劳动争议处理。
; `9 y7 M, n  ^3 j  a、劳动争议的种类:个别争议:不足法定集体争议人数,职工直接申诉劳动争议;集体争议:职工一方三人以上,有共同理由的劳动争议;团体争议:工会与用人单位因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P0 R$ c( a" L( U1 q+ ]  p- t
  b、劳动争议的范围: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法律、法规规定应按《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 o3 N3 G: p0 U- Q9 k- J, \$ C  c、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 \9 L7 P" N9 K$ v7 h2 s4 z  劳动争议协商(非必经程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直接协商解决争议。
: d% V  @/ d6 Q) h  `4 u  劳动争议调解(非必经程序):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本企业当事人自愿申请的争议进行调解。范围:本企业范围内的劳动争议案件。程序:当事人申请:自争议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调解委员会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不愿调解的3日通知,愿意的4日内作出决定;调解委员会调解:自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调解结束。4 v8 x+ e  ]. I" H2 h
  劳动争议仲裁(必经程序):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当事人申请的劳动争议进行裁决。范围:直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本企业没有调解委员会的;经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的。时效: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日内,书面申请仲裁,有正当理由超过的,应当受理。程序:当事人申请仲裁:提交申请书及副本(按被诉人数);仲裁委员会决定是否受理:7日内作出,受理的,7日内将申诉书副本送达被诉人,组成仲裁庭;不受理的,说明理由;仲裁庭仲裁:开庭前4日,将开庭通知送达当事人。期限: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结束,特殊情况经仲裁委员会批准最多可延长30日。
* N3 W: R  i, v8 {: a  劳动争议诉讼(最终司法程序):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起诉,法院审理解决劳动争议。起诉时效:自收到仲裁裁决书15日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方在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考试大收集整理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饿,这个是不是中级社工师考试的题目呀?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是2010年中级社会工作师重点复习资料,还有呢,忘加题目了
备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6 03:41 , Processed in 0.04903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