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 N) p0 y4 P* r5 l6 L看过许多的描写凄美爱情的小说、电影,往往会被其中的情节所感动,会为主人公命运的蹉跎而扼腕叹息,但是我们自己并不希望自己的经历也变成这样的故事被人们所感动。因为这种感动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接力出版社)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一只转世轮回了一百万次的猫不曾爱过任何人,但有一次他爱上了一只白猫,恋爱、结婚、生子、变老,有一天,白猫躺在猫的身边,安安静静的,一动不动了。猫第一次哭了,从早上哭到晚上,又从晚上哭到早上,整整哭了一百万次。一天又一天的过去,有一天中午,猫停止哭泣了。它躺在白猫的身边,安安静静的,一动不动了。猫再也没有活过来了。% r+ W) `* J( O5 p( l' e/ m- X8 g* v
; E2 K2 y. G# h: M8 F' @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是内敛的,所谓“喜怒不行于色”,如果是“行于色”会被认为是肤浅的或者没有内涵的,尤其是遇到悲伤事件时,人们会更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心的悲伤,因为会被认为是“软弱的,不坚强的”。也许是民族的集体潜意识,就连我们经常劝那些丧失亲人的生者的语言都是惊人的相似“节哀顺变”、“化悲痛为力量”。这样的集体潜意识,导致我们忽视了哀伤辅导的作用,因为哀伤辅导不仅是帮助当事人情绪的辅导,也是新的支持系统建立的辅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的阴影,面向新的生活。+ v. c/ `# h1 ]: J6 j2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