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高校举办的一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会上,主持人提出: “现在有社工岗位招人,想得到这个岗位的同学请举手。”在座的学生中有80%举了手。随后,同学们开始向参加此次就业指导会的社区工作人员提问,问题涉及社工的日常工作内容、社工的工资、社会保障以及相关待遇等。在问题一一得到解答后,主持人再次请同学们举手确认谁愿意做社工,举手的人却寥寥无几。 - k' G* b/ q5 p & }. Z0 H* A- p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事分开, “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逐步推进,政府从大量的社会性事务中脱身而出,大量社会工作被释放出来。面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诉求,如何引导这些社会工作进入就业市场,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岗位,进而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c+ | m Q/ x% X( \0 N
~" U) R5 u# B6 @3 @) A 之所以紧迫,是因为时下被喻为 “拿工资的雷锋”的社工群体,正遭遇职业 “三低” (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职业认同度低)的尴尬。在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工职业化发展的步伐明显缓慢。 3 v2 w% h N n* W! [/ x `/ j9 w W6 q5 x7 C
表现一:职业社会岗位缺乏 q# f9 V! c! l% N ) v# t8 i' Y9 Y" ?/ A) u 社工职业化发展缓慢的表现之一就是职业社工岗位缺乏,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受过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无法进入到社会工作职业。据有关统计,我国内地200多所高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有1万人左右。如果这些人力资源转化成社会工作人力资本的话,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现实状况是,这些毕业生中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对口就业率不到30%。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在北京市有十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大概为500人左右,但仅有10%-30%的学生找到或选择了相应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进了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1 T" g& o$ M- ~& g3 h+ j
2 D$ X+ _3 @. Z. ?- D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只有30万人,而且1/3学历在大专以下,他们普遍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政府工作中剥离出来的事务性工作,其涉及的面却越来越宽,所要求的专业素质也越来越高。现在社区里出现的劳动保障协管员,他们熟知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政策,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就绝非传统上人们印象里的居委会里的大爷大妈们所能干得了的。 1 m$ {7 D0 ~% W+ Z! Z # O/ {1 a1 ^8 a! l 因此,从宏观层面上,必须让社会工作与岗位设置相衔接,岗位设置制度要与岗位保障制度相衔接,岗位保障制度要与岗位激励机制相衔接。记者调查了解到,内地许多城市社区中的司法社工、禁毒社工都非常缺乏,有的城市社区则根本就没有司法社工,其司法社工都是由司法干警来充当的。由于社工与干警的工作理念、方法及工作内容都存在差别,所以整体工作效果并不显著,这里就存在岗位设置缺乏的问题。# m& p: ^8 h2 {
8 u0 j) [. _8 q9 ^4 | 表现二:大量在职社工悄然离去2 N' C/ n$ T$ Y% X6 d) D# y
- q5 l( U- b1 Q- O3 i0 D/ \0 F 社工职业化发展缓慢的表现之二是大量在职社工从这一职业中悄然离去。记者与许多社工交谈后发现,社工本身对社工职业的认同感不强,使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开。例如,一位从事问题青少年工作的社工觉得女朋友一直比较轻视他的工作,甚至觉得女朋友对自己从事社工这个职业耿耿于怀,最终由于顶不住压力而选择了放弃。 0 l5 n' B+ I8 a5 o2 W5 x3 E0 s5 R2 ?7 r7 F3 j2 m7 C7 H
还有不少社工流失与薪酬待遇有关。比如,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科毕业的社工,由于论资排辈,其工资与刚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基本相当;而有的社工则认为,既然社会工作已成为一个职业,那么从业者的待遇应该和国家公务人员是一样的,而事实并非如此,这让一些社工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觉得社工没有社会地位,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 4 P' S4 }9 h7 X. d* c 6 B9 v' v9 k) x0 r6 t 很多社工不明白,手里的社工职业资格证有什么用?职业资格证与社工职业岗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制度的衔接不畅会直接影响到社工的职业感受,主要表现为社工的职业感不强、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确、职业认同度低、职业负重感强烈以及职业心理压力大。! u4 e& t3 x1 b# T: B. G3 @
5 o: T; C) W: l, F Z 所以,在微观层面上,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建设应制度建设先行,因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权利的象征、保障的体现、社会认同感的来源。制度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工的职业感受。具体来说,在国家和社会大力倡导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背景下,可以借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社会各界力量,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社工岗位制度、职业运行管理制度、职业工作考核及监管制度、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并由此来提高社会对社工的认同、社工对社工职业的认同,从而留住社工,实现共建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 G' ~" g' d7 A; H3 U. @ \9 N
5 S$ c# t' @( R5 d: h( V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64a340100jcg1.html) - - X' E' h) ~, R+ x( U
+ H5 @ F; j @9 y
不能让社工的路越走越窄_社工刘庆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