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翼社工网之社会工作者资源中心 时间:2012年2月13日 ) r1 R4 E8 m% H
1、服务对象简介% O0 R% I8 W& ~1 c
A某,16岁,男,独子,初三学生:因学习困难,初二留级复读一年;因近临“中考\",学习焦虑感上升,注意力不集中,解题速度慢,学习成绩差,一学期五门功课不及格;在门诊做智力测验(WISC)智商为86,体格检查和神经、精神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系早产儿,父母均为工人,长期练习气功,曾让A学气功未被接受;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迎接中考,父母携子四处求医,但均无明显的“阳性,,症状发现:A自觉有“精神障碍,\',不能继续学习,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心理门诊求治。
+ O. E+ `9 b* h2 X5 X2 S' P1 b& z, X& W 2.治疗过程与分析
# w+ j% @, Z" M$ j6 b+ [" A, C (1)对家庭问题的评估:家庭治疗的第一步是要对家庭进行诊断评估,了解患者家庭的交互作用模式、家庭诸因素与患儿学习困难的联系、患者的求治动机,以便明确治疗的目标。以下是治疗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5 R, Y3 x2 \6 M$ t$ N8 u! [! q 咨询师(以下简称师):“能否告知我,是谁介绍你们来这儿求询的?\", W' i3 P0 d6 `4 G2 H% N
(关注患者的转诊背景,以便迅速同家人“接合\";A未回答, 其父母在对面的长沙发上相背而坐,父亲欲言但被母亲抢过话题)# d) F, q8 D, }# Y# d. Q2 I
母:“我们带着孩子去过好多医院求治,吃了不少药,但未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医生推荐到心理咨询门诊寻求帮助,你们可有提高学习成绩的办法?\"
7 {1 ^2 ? Z2 f; y 师:“那要取决你们全家人是否能积极参与治疗......\"(提高家人积极参与治疗的动机;在介绍家庭治疗的性质后,转向A询问)“你最近感觉怎样?\"- B/ d" B8 |; G% p# A( f
A:“我不想学习了......\"(看到母亲正瞪眼怒视着自己,马上转变话题)“我有精神障碍,要休学。\"
# ?) A! S4 w N0 ]" u 父:“精神障碍是他妈妈的评语,他根本没有障碍,只是动作太慢,平时在家我只好帮他的忙......6 w. U% s" w0 R: i/ _+ o
母:“就因为你事事替他做,袒护他,害得他一考试就紧张!\"
/ e1 h9 Z: G" F* \; B 至此,家庭交互作用的模式与问题系统已反映出来:父母之间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往不良,母亲说了算,对孩子严厉,父亲袒护孩子,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使孩子无所适从,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而父母又因孩子的学习困难相互责备......如此恶性循环。孩子为什么说自己有精神障碍?父母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显然需要进一步了解。随即咨询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希望A和父母回家讨论“精神障碍,\',重在当前表现,不追究孩子过去的学习问题,下次来访再谈各自的看法。
( {1 A8 A$ Y% c (2)扰动家庭中的问题系统:扰动是指通过提问、解释等技术手段干扰、搅动患者家庭中的原有规则,激发家人思考,形成家庭的新观念、新目标和新行为。第二次治疗开始,咨询师先单独与A交谈,了解到A所称的“精神障碍,,是指已有长期的频繁手淫习惯(每周2次),已被父母知道,自觉“元气丧尽\",“愧对父母\"。咨询师向A解释手淫行为的发育性质,使其排除罪恶感,再请父母参与讨论。以下是治疗的片断:: a9 d9 F2 ]. f$ w& Z8 r
师:“你们说孩子有精神障碍吗?\"$ d- P+ H- h( v) P, _+ G' J( T
母:“当然有,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总是胡思乱想
" }8 e1 I+ t/ z Y4 | 师:(打断母亲的话,控制强者,辅助弱者,问父亲)“假设孩子有青春期的生理冲动,发生自慰行为,你怎么看?
* ^$ U$ p" e& z6 p6 P, }" C 父:“孩子长大了,恐怕这些行为不是异常吧?
5 d3 R# b- E: o 母:“孩子这些行为大频繁了不影响身体?你还在迁就他!9 s: c' F& I+ A$ Q" x$ P0 F9 I
师:(又一次打断母亲对父亲的埋怨,转问A)“你还记得第一次自慰行为发生的情景吗?\"
; k6 w% }9 i7 i$ R A:“嗯,是小学二年级时在书摊上看到女孩的裸体图片
! K/ Z0 [1 Q& J; P1 ~# N (父母愕然地面面相观,虽知道孩子有手淫,但难以相信这么早就发生了,孩子手淫已有8年!是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害了他!)
% ~ d$ C* y% g* g 师:(及时小结,改变话题)“孩子上小学时学习并不差,可见学习困难还有其他的原因......你们希望孩子将来做什么?
* G/ V, n& \: ~& | R 父:“希望他通过中考,升入普通高中。\"" I8 k% D( v- F* J7 d2 k
母:“希望他能上大学,不要像我们,没有权、又没有钱。
( J$ q% K( i0 Y' y; Y7 z 师:(对A问)“你的想法呢?\"
, d. A+ O; p- x) H: J3 Z' t' D) Q A:“我觉得自已不是读书的料,他们的要求太高...... ”
$ _* a, T' e* r6 E& [1 j 父母:......(无语,但若有所思)
) W: U! ^ N1 r/ T3 ~7 ^! q7 w1 Q 咨询师进一步地解释,孩子目前的学习困难并不是手淫导致的结果,而是与父母过高的期望水平相关;孩子未能参与对自已前途的设计,学习无动机,开始用厌学的方式来对抗父母的要求,以“精神障碍,,患者的角色来缓解家庭的压力。父母在教育问题上不一致的态度和方式使孩子有机可乘,厌学情绪和学习困难表现加重。
# w# ]1 g3 B9 n! A (3)家人之间的对话和对未来的讨论:随后的二次治疗在咨询师主持下进行了家人之间的相互对话,让亲子之间互换角色想问题,使父母逐渐明白他们为孩子拟定的目标并不切合实际,认识到教育态度不一致对孩子会产生消极影响;孩子也逐渐明白自慰行为并不是精神障碍,与学习困难无直接联系,扮演患者的角色以逃避学习既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伤害父母的良苦用心。咨询师又布置了新的家庭作业,要全家人共同拟定或讨论孩子的成长方案,把未来的路开拓得宽一些(咨询师只提建议,不代替家人作最终决定)。4 W# l5 C; U; H Z( _
经过四周共4次治疗,获得了短期效果:孩子与父母共同拟定了学习成长方案,把中考和上普通高中作为第一目标,进职业高中为第二目标,参军或就业为第三目标......父母能够相互合作,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一致,不袒护,不斥责,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孩子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能够集中注意力,自慰行为逐渐减少,并通过咨询师的进一步指导训练,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与考试技巧,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 * L/ T1 ?. W7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