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社工 解开家庭婚姻的心结7 A$ \( q+ w' O# i. {. C
2012年10月10日14:59 北京晚报 + l8 x& N* E; Q3 b; J
$ X6 Q$ ?$ U+ N- W' K
本市首次尝试购买社工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婚姻家庭心理援助 本报记者 张鹏7 H1 g! ~: E0 ^6 @# h' X
周六一大早,49岁的大学教师张继敏匆匆赶往丰台区婚姻登记处。9点,她准时坐在登记大厅角落里一张并不显眼的桌子旁,桌上摆着“婚姻家庭咨询”的牌子。1 e2 r$ Z( x8 p4 }2 ^: e1 M
张继敏是丰台区挚爱婚姻家庭工作事务所的一名社工志愿者,也是国内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婚姻家庭咨询师”。一年来,几乎每个周末她都是在婚姻登记处或者社区咨询室度过的,免费为居民疏导婚姻家庭方面的矛盾,而这样的社工志愿者在丰台有几十名。) ?0 m/ e+ \4 C R [2 A+ Q$ C9 v3 S L
记者了解到,这种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婚姻家庭心理援助在本市还是第一次尝试。
2 M" ^+ R6 X8 ~" Q 居民需求5 {; i! X% J& i; J7 V
“心理援助
+ t, W1 F4 G8 N E# j 能更好提高
* E; c3 n1 p( P( J ~& ~ 生活质量”
9 m2 t$ M8 M& H7 c “社区的老百姓真的需要我们么?中国人一贯的想法是家丑不可外扬,他们并不习惯于和一个陌生人说自己的家务事。”社工志愿者百合老师向记者诉说了她初次走进社区的困惑,而且在普通居民的眼中,心理咨询、婚姻指导这些东西既遥远又奢侈,市场上咨询师的标价最低也要几百元一小时,“一些居民并不了解我们可以帮他们做什么。”# u+ c5 {( w" Q; j6 o! v! I* [
但是在西罗园街道角门东里二社区书记高淑芹的眼中,社区居民其实对婚姻家庭方面的心理疏导和援助有很迫切的需求,只不过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求助,也不知道该信任谁。“以往社区提出的服务居民的概念只限于给大家提供生活的便利,可是随着这些矛盾的集中出现,我们觉得,提供心理疏导和援助才能更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x; [. U( p( X- t; a4 U5 \! s
作为一种陌生“舶来品”的社工,依靠社区组织这个桥梁和需要帮助的人建立起联系。“这也是我们在摸索的本土化的社工工作模式,按照社区的具体情况和不同需求开展工作,和社区组织配合,掌握更多的情况。”挚爱婚姻家庭工作事务所所长王志勇对记者说。7 `* Z2 j+ D, \+ Q# f7 ^
社区难题) B$ V( q9 b* K) k
“老大难”邻里大战惊动110
5 I4 }% f" \5 i: S* O 在本市的大多数社区,解决这些和家庭生活有关的矛盾由居委会的“民调小组”或者“互助小组”来完成,在角门东里一社区工作的社区干部龙女士就曾担任这样的工作,如今却常常感觉力不从心,“我们社区有个特殊群体,是十多个失独、失婚的老人,因为他们家庭生活中不幸的遭遇,基本都是孤身一人,没有亲人朋友,心理也很脆弱,有时候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惹恼他们,引起纠纷。”其中一位老人,和邻里关系极度恶化,成了小区里的“老大难”。" Y- H) O( { Y6 P* h7 {4 J
龙女士告诉记者,这名老人和邻里的大战已经屡次惊动110警车,成了小区里的不安定因素。起因是老人近年身体状况不佳,总觉得不舒服,他把原因归结于一楼的美发厅所用的染发剂有毒,楼下住户烟囱排出的油烟都进到他家里,于是他开始报复邻居,用拐杖敲地,向楼下泼水,导致楼下邻居联合对抗他,在一次激烈冲突中,老人家的门都被邻居踢破,最后大家报警,但是警察对此也束手无策。如今警察已经来过好几次,事态仍然没有改观。, l+ y" b9 I2 f: \
“我们对这种矛盾很苦恼,关键还是要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我们苦于不知道从何入手,就想到求助于专业人士,决定请社工志愿者进驻我们社区。”今年7月,针对失独、失婚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挚爱小屋”在这个社区建立起来。
$ I3 x. t% }- \! g3 H# l “疏导老人心理从追寻他的童年开始”5 C# ?0 D& S+ u6 _1 ?! |
针对角门东里这个特殊老人的群体,王志勇和另外两名志愿者组成“三人小组”来分析解决这个案例。% B% P( J3 v7 v! q
“他们是需要特殊关照的一群人,但是我在接触他们的时候决不能让他们感觉出这种特殊对待,更不能给他们贴上‘失独’、‘孤寡’这样的标签,要尽量让他们忘了这种身份,融进正常的社区生活。”王志勇表示,“不能伤害他们的感情是心理疏导最根本的原则,甚至一开始对老人的所有说法都要无条件接受,我们把这种心理疏导的技巧叫做‘共情’,有了共情,才可能产生信任。” D7 O- V' v) } L' Q0 }
王志勇第一步要做的事并不是登门拜访老人,而是为这些老人建立调研档案,收集有关他们的一切情况,“在心理学上专业介入首先就是要做好‘功课’。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梳理他一生遭遇的重大事情。”这几乎是一个海量工作,志愿者通过在社区访问,需要了解这些老人童年时期的家庭亲人关系,少年时代的玩伴,婚恋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等等,“通过这些背景资料,我们大体可以评估出他的心理状况,例如通过童年时代亲人死亡带给他的悲伤程度,可以找到失婚、丧子这些事情带给他的创伤程度,而邻里关系代表了他对安全感的要求。”: O6 C0 h1 t- R# }- L
对于这位社区“老大难”老人,王志勇认为,邻里矛盾只是表象,对这样一个孤苦无助,没有任何亲人朋友,几乎与世隔绝的老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为他重建精神支撑:“他不断地制造纠纷,挑起矛盾,叫110,其实是因为太孤独,他想表示‘我活着’,希望得到别人注意,于是和人吵架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们需要帮助他找到更合适的生活方式。”$ D0 e7 Y" Q# S* \1 m( a7 ]. s
由于老人现在闭门不出,排斥社区干部,志愿者也无法接近他,王志勇开出了一个“外围进攻”的药方:“我尽力找到他以前工作单位的同事,找到能够和他说话的人,大家都退休了,可以重新建立一种联系,打开他的封闭状态,让他慢慢回归人群。”王志勇还建议,在小区这群失独老人中,找一个人去接近他,共同的不幸遭遇有可能会让他们“抱团取暖”。' a7 e7 ^6 g: i' `: D4 y
“这个工作现在刚开头,心理疏导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一直追踪下去。”王志勇说。
6 V) Q0 T- J$ F w) ?; j 家庭困局* D1 Q3 m% C/ ^7 `0 P0 ~, @
缺少浪漫的七夕成了离婚导火索
, c( ~/ |7 |+ `2 U& \# B; C. a 除了在社区为居民做婚姻家庭心理指导,从今年7月开始,挚爱事务所的社工志愿者又多了一个工作地点——丰台区婚姻登记处,为离婚夫妻免费提供心理援助,这在本市也是头一回。令王志勇印象深刻的是一对“七夕”第二天来离婚的夫妻,两人离婚的导火索就是因为“七夕”。
8 c! w2 u5 g$ G+ f c g “两个人三十出头,小孩4岁,男的是大学老师,女的在一家研究所工作,都属于高知,看上去挺般配。”# R* k" y K. J$ [0 x
离婚的起因是前一天晚上的七夕之夜,妻子本来对这个日子有所期待,希望丈夫做出一点浪漫的表示,还事先提醒了他说“别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可是丈夫这一天仍然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回家后一丁点表示也没有,妻子和他大吵一架,让他去睡沙发,最后沙发也不让睡,直接把他赶出了家门,丈夫只好在宾馆睡了一夜,第二天两人就决定离婚。. e, r$ e7 A- g% _5 i
“矛盾长期积累没能及时疏导就会爆发”, _4 |* d- E7 W; t+ L
“有时候因为很小的一件事情,夫妻就来打离婚,但实际上,在这件小事的背后是长期积累的矛盾,这些矛盾没能及时疏导,就会在某个时刻爆发。”
# |: I9 E+ e2 G 王志勇和夫妻二人聊过之后发现,在这样一件小事的背后是两人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妻子是在城市长大的,家里也一直很宠,重视生活的质量和情调,丈夫却是在北方农村长大,骨子里有点大男子主义。他一直在抱怨自己负担很重,兼了4份工作拼命赚钱为了这个家,回来晚也是因为工作,妻子怎么就不能理解呢?”聊了一个半小时后,这名丈夫已经把王志勇当哥们了,于是他适时点拨:“你得学着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表达爱的技巧,几句好话,一个拥抱,能解决大问题。”这对夫妻最终没有办理离婚手续,决定回家冷静一下,“这不代表他们的问题就此解决了,所有的家庭矛盾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给他们留了QQ号,他们可以随时找我咨询。”
& ]* D- d4 B* L8 A0 G1 D _! q 有人以为婚姻家庭咨询师的任务是为离婚夫妻做“调解”工作,其实不然,社工志愿者张继敏告诉记者,他们只是为需要的人提供援助,前提就是完全自愿,实际上主动求助的人并不多,有时候一天只有一两对。2 ?: r# j3 {+ F3 b: i
模式推广
; w7 p. v- A) d9 P2 ? “社区可建本土化心理辅导队伍”6 v" v5 }0 w0 g+ W6 `
随着居民接受程度的提高,记者了解到,“挚爱小屋”已经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3个,在当地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也将在社区进一步推广。最早促成这个项目的丰台区社会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文泉把社工心理辅导的作用比做“消防员发现火灾隐患”,“一个好的消防队不是看他们扑灭了多少火灾,最好的效果是把所有的隐患都排除,一起火灾也不要发生。”他表示,现在社区管理靠行政和法律手段已经远远不够了,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和谐和疏导”,居民需要这种更为细致和人性的服务,这也是他把咨询师引入社区的初衷,“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政府为他们搭建这个平台。”
1 D! L' I2 v0 w! i( i9 E 随着服务地点的增加,王志勇所长目前正在招募社工志愿者,要求“年龄35岁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婚姻家庭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师资格2年以上、在北京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具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助人态度。”他坦言,虽然身为所长,其实是个“光杆司令”,没有办公地点,也没有固定人员,所有的社工都是志愿者。“我最大的资源就是拥有一个咨询师朋友的群体,2009年我是国内第一批考取婚姻家庭咨询师证书的,那一期共294个人,大家想一起做点公益的事情。”目前进驻社区的不少社工志愿者都是来自这一群体。% ^' P' e8 e: b+ }& q/ C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受益,仅靠事务所的专业社工依然不够,在这个问题上,王志勇所长和王文泉副主任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社工可以组织培训小区居民志愿者,社区的民调小组也可以学习一些专业的技巧,组成一支本土化的心理辅导队伍。”他们希望,“挚爱小屋”能出现在更多的社区。7 p6 i/ P7 F2 m- L. u
5 M8 U: j) m) q1 P9 A4 }! y- @; s0 B
8 |9 Y; L& c- c, O8 @( U/ Z/ ^
1 t. i% ^" m. Y& U9 O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o/2012-10-10/145925329722.shtml" v! ?/ V9 R. t3 R# Z: Y
* i. x, ^, x- ^6 r)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