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时报)随着中国慈善组织运作日益规范化,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开始对自己的公益项目开展“评估”,“评估”由谁来做,“评估”如何达到真实,业界存在不同看法。
9 C( g' u9 z9 W0 y% x4 C6 z% o 今年上半年,全球消除贫困联盟(GCAP)中国在评估其开展的小额倡导基金项目时发现,受资助的一家本土NGO有作假现象,“他们用以前的东西来填充新的项目,项目的痕迹很少。”GCAP中国协调员李娟对记者表示。
: D- o- q" p% Y4 w$ h0 ~ “我们所资助的这家NGO主做与民办教育有关的项目,经过中期评估发现他们作假,但是他们不承认,之后这个项目被取消了。”李娟说,“这是好事,避免了我们支持不好的项目。由此看来,项目评估非常重要,要不然下次就不知道会不会比这次进步,也不知道项目做的情况到底如何。”' `; _* y S, _+ `+ {5 `2 D4 `5 F
评估的两个动力/ h$ L! a F3 f% Q& e
评估的好处不言而喻,一般而言,项目评估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一是来自内部。外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捐赠者,特别是大额的捐赠者希望通过评估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而内部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组织自身,民间组织希望通过评估对社会有个交代,从而树立组织的形象,通过评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项目工作,达到项目设计的目标。
1 u$ V' l9 p0 J3 }6 Y& Y! j2 W “评估如果要达到公平公正,首先要做到透明,这是公平公正的保障,然后才是公正,这个很不好量化,所以一定会有模糊的地带,但是如果目标确定的比较明确,那么达成没达成、多大程度上达成了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李娟说。- f/ D7 C& |1 T0 x: n; @8 q1 y5 O
李娟说,非营利机构所有的项目都需要评估,只不过评估的方式不同。“主要目的分三块:决定要不要继续资助;帮助机构调整和把握项目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改善自己日后项目的操作。”
/ M- b. Z- k! L+ P* e “公益项目在推出之初,对受益的对象、所要实现的成果等进行了科学设计。公益项目评估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分析,比照项目设计的目标,客观地检视实施的效果。也就是说,评估的成果要能够回答以下问题,项目有没有精确瞄准受益者?有没有使受益者的状态发生积极变化?此外,公益项目评估还应该发现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项目实施者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贺永强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 W& {, M, A& I" N/ |0 K2 M) A7 n, t' U 该公司创立于2004年,专注于民意调查和社会问题研究,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进行数十项公益项目评估。7 M; T: _. A! k& d. e4 ^) f
由谁来评估
+ b' ]) ^ \) p$ x GCAP中国在中国开展的项目一般都是由机构自己评估,“我们自己评估对员工自己也是一种锻炼,一方面可以看看项目做的怎么样,另一方面也是在评估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学习,为今后的工作改进从自身开始做准备。”李娟说。“客观公正只是针对被资助机构,如果他们认可我们的结论,就没有问题。”3 x0 g8 i% R5 E+ Y3 p
不管是自己评估还是要请第三方来评估,都是各有优点和缺点。
' d. J s, [& N “我们发现有些公益组织让自身的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评估,他们自己往往便是项目的执行者。对于他们来说,评估的难点一是专业性难以保证,二是因为角度的局限,很难客观审视项目中存在的全部问题。”贺永强说。0 j. e5 ^: h' F# z! v
对专业评估机构而言,“评估的难点在于项目实施者的评估意识不够所带来的困难。对于一个公益项目,从项目设计之初就应该为中后期的评估积累全面的资料,为评估人员较快进入项目并提出准确有效的评估方案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撑。”贺永强说。9 n5 E, X% ~, @/ P, G; a K, ~
但是,贺永强表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公益机构的工作者并不完全具备这种工作习惯,导致评估所需要的项目信息不完备,这对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建议,公益组织在项目设计之初便邀请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进入团队,在项目设计中为日后的效益评估留有空间并做好应有的准备。”
Z6 Z2 E8 \& r6 g, u! n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主任陈红涛说:“中国扶贫基金会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请第三方来评估,我们有自己的咨询检测部,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评估。”
) l7 V. W: F6 l, P$ q 至于应该由自己评估还是第三方评估,陈红涛认为,关键是看评估的目的。“评估是为了自己看还是别人看,比如新长城项目,我为了让我们自己满意,我们自己每年都做评估,自己反思看看哪些东西需要改进,进一步完善不足之处。如果让别人看的话,比如爱心包裹这种公共型项目,要给捐赠人一个交代,那么就请了第三方来评估。”
: `5 u6 p7 |1 M1 X, ?2 g3 ^7 c, j 由于行业发展不成熟,我国目前尚没有法规明确公益项目评估公司的资格,但作为社会调查行业的成员,第三方评估公司同样要取得国家统计局的涉外调查许可。% }* ?4 p0 i1 m' H9 y+ u
近几年,国内公益组织对公益项目的评估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近几年推出的几大公益项目,如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希望工程快乐体育行动、希望工程快乐音乐行动、希望电影、新长城项目、扶贫中国行月捐计划等公益项目都请专业评估机构进行了需求评估和效益评估,这些公益项目显著的社会动员成果和实施效益离不开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所提供的客观数据和理论支撑。
( N1 U5 G, ^2 U4 I2 d% F 最难达到真实性% z9 ~% K3 z# V2 x( a. y+ @" z
李娟说,评估中最难的就是难以达到真实性,尤其是这种小额倡导基金项目。“因为我们是资助方,看不到被资助者的真实工作状态。”- I C! ]. e5 ?: a; P/ A' F! ?
“如果是可衡量的目标感觉还好,如果是不可衡量,例如持续性、能力提升效果等等就不好说了。”李娟表示,“衡量不同项目持续性的指标都不太一样,只能在前期确定好指标后操作过程中尽量实现。比如在能力培训上面,我们的持续性更看重的是对方理解和执行能力的提升,这需要我们后期的小额资助来作证,例如他们写的申请书是否都能过关,设计项目的策略是否是可行的,操作起来是否能够掌握目标方向。”
2 s" c- P( d3 r “当然,小额资助项目我们也很看重被帮助群体能力的提升和意识的提升。”李娟说,“能力上由他们执行操作来看,意识从和他们的谈话来看。”( k/ [3 S; @' r5 @! `- ?5 N) S
贺永强说,评估的过程是一个立足客观实际、调研分析汇总的过程,一般采用的评估手段是抽样调查,因此调研的真实客观对整个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是决定性的。
5 U5 S# P1 X0 z “就调查的误差而言,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从技术上来说,通过提高样本容量、严格执行抽样技术等方法对于降低抽样误差是可控的,而非抽样误差往往是评估者的主观因素和其他不易观测的因素造成的。我们认为,公益项目的评估应该由专业的第三方调研评估机构来实施,以中立的角度进行评估方案的设计,独立进行调研执行工作,这将能够使非抽样误差极大地降低。”贺永强表示。
/ o# K" |$ V! L4 ]4 i"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