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怪咖刘怡洁 于 2013-5-14 09:43 编辑 + z' t, h9 L# ?: A
$ G3 Z, _6 n: P/ x3 V- O* ]2 t- G 2012-12-26 来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E! p" S( N" M7 Y! ~ [摘 要] 社会工作与伦理的关系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危机的产生,再到伦理对于社会工作的重新回归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中的伦理体系的构建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又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实际,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更要顺应中国当今社会主流的伦理文化的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应该是由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所构成,包括对社会工作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社会工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社会工作的实践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伦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伦理 传统文化社会工作是一门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专业助人活动,伦理价值被称为该专业的“生命线”。加强对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为现代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伦理道德方面的依据,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弘扬和当代应用伦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忽视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的研究,伦理学在现代就会失去一片广阔的发展天空。在实践上,加强社会工作中的伦理研究既有助于社会工作的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弘扬,又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敏锐地意识到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并对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进行合理的推断,从而最终做出明智的决定。 一、社会工作与伦理关系的简要回顾 我们采用历史逻辑的分析方法来阐明社会工作与伦理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梳理两者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理解其现状和领悟其未来发展态势。在社会工作的源起阶段,社会工作伦理是自发产生的,社会工作产生阶段与伦理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出了社会工作与伦理的逻辑与历史在起点阶段的统一。1917 年,理奇蒙(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一书,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伴随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它的专业化进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工作职业道德思想与行为准则,真正成为了社会工作伦理学的历史渊源,这是社会工作伦理自发发展的阶段。20 世纪90 年代社会工作伦理在专业主义、管理主义、经济主义的影响下陷入了危机,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技术,强调管理和经济的效益,而忽视其价值的介入。所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学科和专业方法被确立起来,而社会工作实务作为一种强烈价值介入的活动,一种具有道德实践意义的行动则被淡化了。社会工作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伦理价值的行业,人的价值、尊严、潜力、权利都置于它的视野之中,社会工作与伦理的分离导致的是对社会工作的使命的异化。所以,在当代,社会工作的发展须臾不能离开伦理的伴随。现代社会工作只有拥有伦理为其操舵,才不会迷失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伦理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到它的怀抱。 现代伦理对现代社会工作有三个方面的功用:第一,现代伦理可为现代社会工作的运行提供某种道德支持和价值牵引。第二,现代伦理可为现代社会工作的合理建构与有效运行造就所需的情感机制和人文环境。第三,现代伦理可为现代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和困惑提供解决的方法。伦理问题渗透在社会工作中的每一方面,社会工作从业者需要敏锐地察觉到专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认识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涉及的伦理原则,并把伦理原则用于专业活动之中。 二、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来源 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应该是一个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交汇所构成的系统。在全球化日趋加剧的今天,我们既要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更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实际,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和弘扬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伦理体系,构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首先,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思想和理论的借鉴构成对社会工作伦理思想和理论的认识前提。我们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思想和理论的同时必须首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工作的伦理思想和理论;第二,我们应该怎样达到这样的目的。前者实际上是“为了什么”、“做什么”, 后者实际上是“怎样做”;前者是人们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是人们所追求的价值,后者是行为所采取的手段。虽然社会工作是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但它对人的共同关注,使得其伦理建构存在着不受任何文化伦理观影响的共享的部分。这部分核心伦理是超出国界和意识形态之上的。“承认社会工作中某些核心伦理价值的普遍性,是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前提。”(王思斌,2004:51)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达到吸收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思想和理论的目的呢?照抄照搬只会使社会工作生长在没有根基的沙漠上,其后果是死亡。吸收和借鉴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造、创新工作,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内容。 其次,丰富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理论构成“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思想和理论的内在源泉。产生于西方文明的社会工作要在中国确立和发展起来,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仁爱”,为我们民族提供了人本主义的文化系统。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大同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工作的目标价值观比较契合。道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然主义的系统,提倡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佛教文化,宣扬众生平等和行善积德。平等的观念是社会工作重要的价值观,因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要以平等的心态去接触这些群体才能帮助他们。而且,考察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无处不蕴藏着助人的思想和理念。 再次,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倡导的伦理价值观构成现代社会工作伦理的时代最强音。当代中国,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导的伦理价值观。集体主义是一种尊重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其思想内涵与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相一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三个代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等当今社会的主流伦理价值的重要思想正是对社会工作尊重人的价值、尊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的价值观的全新阐释,这不仅有助于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顺利接轨,而且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构成社会工作伦理和思想的社会现实平台。要考察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就要考察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以及当代中国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因为专业社会工作始终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获得其存在价值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所以分析和了解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状况对于发展相应的社会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最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长足发展,中国已明显表现出转型社会的社会特征,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中国转型时期的具体社会特征表现为:社会运行机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变;管理模式从集权社会向分权社会、民主社会转变。在社会方面,由于旧的体制已经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又未能迅速地、完善地建立起来,新旧两种体制的对峙和冲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远远超过非转型社会的社会问题。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环境保护问题、公共安全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犯罪问题、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妇女儿童权益问题、艾滋病问题、毒品问题、心理焦虑问题等已成为困扰社会的突出问题。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日益受到新的社会问题的启发,触动了传统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社会工作过程的更新和发展。 我们“讨论外来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社会文化区域这一‘本土’时,必须注意到这之前有一个本土性社会工作(或助人系统)的存在并发挥作用,而不是把这一社会文化区域视作社会工作的荒漠。”(何国梁、王思斌,2000:176) 与许多社会工作的先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内地的民间社会机构还不够发达,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专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际的社会福利服务的输送在很大程度上还靠政府、工青妇组织等工作单位。因此,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的建立模式不可能抛弃原有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而去另创一套体系。分析和研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就为研究社会工作中的伦理提供了素材。 三、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体系构成 现代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应该是由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所构成。第一,社会工作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从逻辑上讲,我们对社会工作道德哲学层面的思考是对任何具体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归宿点,即使是在当代社会工作伦理问题五花八门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也应该自觉地纳入到现代伦理学的研究体系中去。社会工作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无论怎样创新理论和更新观念,完全脱离一般伦理学的研究规律和方法,就无法使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归属于哲学、伦理学的学科共同体,甚至会使对许多问题的讨论失去前提和基础。从道德哲学的层面对社会工作进行思考其目的在于“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提供解释,对人在世间生活的目标提供方式,对个人对他人和社会规划提出准则,对人类的理想生活境界提示遵循的方向”(廖荣利,1991:82),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工作是以价值为本的具有反思性的实践学科,在道德上,社会工作应该反思为什么要帮助人,在实践上,应该考虑如何开展专业行动。社会工作以道德哲学为基础,不同的道德哲学世界观对社会工作有不同的影响。社会工作的道德哲学基础可归纳为三点:对人的尊重;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相信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 第二,社会工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本质上是实证性的道德现象研究,正是因为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原有伦理规范无法约束的现象,先验的运用传统伦理规范进行解释和限制是不可能奏效的。历史上规范伦理的三大基本派别即德性论、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理论,在确立道德规范的原则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的成就,现代社会工作伦理规范研究的重点应当是把传统的伦理规范理论加以整理和筛选,用现代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伦理道德的现实问题,选取和整合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工作进步要求的那些理论并加以应用。现代社会工作伦理也应在自身的规范原则层面建立自己伦理系统的公理,这些公理一方面是一般规范伦理基本理论的应用,另一方面更是符合现代社会工作的伦理原则新的建构。西方一些社会工作伦理研究者在建立社会工作道德原则和规范上做出了努力。比如,多戈夫提出了各自伦理等级次序观点。将伦理原则分为七条进行排序:保护生命;平等和差别平等;自主和自由;最少伤害;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和毫无保留地公开信息([美]拉尔夫·多戈夫,2005:59)。 第三,社会工作伦理学的道德实践理性赋予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道德规范长入现代社会工作的有效机制问题。社会工作带有非常强烈的实践性质。社会工作的实践性质不仅表现在社会工作的实践起源上,而且体现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之中。最初的社会工作者是在济贫、扶危、解困和救难方面的志愿者。这种义务性的实践或许出于志愿者宗教信仰的需要,或许出于志愿者个人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 因而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偶然的或临时的安排。当社会工作变成一门专业,它依然是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具有照顾、治疗和改变三大目的。为了提高照顾水平,保证治疗质量,满足变迁要求,社会工作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即必须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发展专业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案主服务。当社会工作进入制度领域,变成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更加是实践取向的。在社会福利制度领域,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送体系。所有社会政策和福利项目都必须通过社会工作实践才能得到落实。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成就其“助人”的服务本质,为受助者提供福利,解决社会问题。离开了实践,社会工作就无法实现其专业使命。 第四,现代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社会工作理论如同社会工作本身的价值理念一样是具有最大的包容和接纳性的。追溯社会工作在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经历了一个从没有理论指导到自觉采用理论指导,从指导理论的单一化到指导理论的多元化, 从主要借用心理学理论到尝试借用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的这样一种发展演变过程。所以,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以及独特的学习、借鉴和反思能力。社会工作理论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得社会工作伦理的研究也不是孤立的、孤芳自赏式的研究,而是要与其他学科结合,充分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引发的伦理、法律和其他方面的社会问题极为宽泛,每个学科从自身角度所进行的研究与考察,都会提供本学科可能按自己的认识方式不能获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对本学科的研究有重要价值。例如,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最为密切,都在探讨人与人互动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偏重理论的研讨,而社会工作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在迈向专业化的过程中,受心理学的影响巨大,社会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及心理分析的方法,处理个人的个别问题,促成专业的个案工作。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其中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及民俗学等社会工作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工作重视个别差异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而人类学的研究增加了社会工作者对于社会生活及人类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了解。社会工作伦理对这些学科的借鉴可以开阔其研究视域。 [参 考 文 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国梁,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 [C].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出版,2000. [3] 廖荣利.社会工作概要[M].台北:台北三民书局,1991. [4] [美]拉尔夫·多戈夫等著,隋玉杰译.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T he Ethic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
3 W! M% I) E' A' I2 g- F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