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443|回复: 0

[社工交流] 社工—一个不允许抒发感情的职业(经典推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3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工——一个不允许抒发感情的职业(经典推荐) , m5 Z5 k- q! z: ~* h- B1 O1 o
北斗星社区  2012-05-15   
  社工这一职业的性质决定了,社工师绝对不允许对案主抒发人生的感慨,凡对人生容易有感慨的人,你在走社工行业的道路上“stop!”可能对你是最好的。学习社会工作很容易进入这样一个迷宫,“我的理论是独到的”,“我抓到了人生的真谛”。你如果有很多的这种感慨时你可能已经很危险了,这时你最需要记住的一个英文单词可能就是:stop!4 i6 z( C3 P1 \/ z) W
  社会工作学科没有什么特殊的,他仅仅是应用于生活的一门科学,很一般的科学。当然对于求助者来说,社会工作学科不一般。但社工师要记住的是,案主只在求助时社会工作学科不一般,以后的生活里社会工作学科对他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R% h- U4 v& G( Q% L
  社工时抒发情感意味着,社工师把自己的生活带到社工里面了。社工师也是人,所以只要把自己的生活内容带进社工里,那么他不可能做到中立,他不可能做到不批评,他不可能做到“案主问题的等距离交流”。。。当一名案主看到一名社工师抒发情感的外表,那么医患关系到此就结束了。。。因为抒发情感很大程度上说明,社工师对案主的问题已经无能为力,或则社工师已经把自己带进案主生活里,这些都是在社工里是不允许的。
! x! v0 t/ Y9 e$ }" l2 ?4 t  社工更不是教案主学习社会工作学科的过程。如同内科医生给患者开处方只告诉他怎么服药就可以了,无需告诉他我开的药是什么药,它有哪些毒理学作用等等。心理社工师也不是跟案主说“我现在用的是什么什么疗法,你会有什么什么反应”,这不是社工,这更像教实习生。社工师不应该说“我的人生态度是什么什么,我比较欣赏西方社会的什么什么”。3 Y0 a/ s. \9 Y- a: E
  社工师应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更不允许在案主面前炫耀自己知识的渊博。一句话:案主只需要治病。7 i! l; ~/ v' D5 Y$ b
  共情是需要的,或则说必要的。但这绝不是社工师完全掉进案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一个人要想救助掉在水里的人,不仅要有爱心,更需要勇敢的冷静。没有勇敢和冷静那么这名救人者也跟落水者一样,在水里“扑通,扑通”自保也够呛。6 [2 j/ H+ x& s- e; S5 r
  社工师决不允许在社工的时候带进自己的感情。. y0 b# W" y; Y. {
  弗洛伊德当看到自己的男徒弟领女案主散步的情景后,立即开除了这不合格的徒弟。
) l% ^. i6 W0 _6 j  社工与社会学家或哲学家的区别
3 I6 P1 N5 S9 U. @: w( z  顾名思义,社工作为一名个体是复杂的,她的心理问题可能来自生活,可能来自社会,可能来自他的世界观。不管怎样,社工运用社会工作学科上的知识来救治心理有困惑的人,而不是跟他们讲人生道理,哲学的意义,因为这些不是社工所作的工作。如同,一名外科医生的眼里,做手术的人就是一个人,那里没有他的政治身份,世界观,没有宗教信仰,只有一个----如何把眼前的病人救过来。
" `: Z7 h& }9 r- c  j  是的,很多的心理问题可能来自婆媳关系,可能来自夫妻不和,可能来自信仰的迷惑,可能来自社会文化的冲击。但社工不是跟案主谈人生的道理,也不是与他们谈宗教的含义,社工的天职就是把他们从他们的困惑中解救出来。当事人虽困惑于社会的因素或价值观的问题,但他们来求助的目的一般也很明确---那就是让他们没有症状而正常的生活。
; p- a- X/ Q+ p0 S  [  社工无需跟案主讲那么多的人生大道理。因为在人生的大道理上案主不比社工知道的少,但他们“依然受困”于他们的问题。我们的道理学案主只能感到我们是一个无能的人。来社工的人到社工室里绝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人生的大道理来的,他们就是为了解除症状或解决当前的困惑。4 H' ^2 j: J1 v1 u
  一名社工热衷于讲人生的大道理,那么这名社工师趁早不做社工这一行业可能对他是最好的。因为他那些人生道理不仅解救不了案主,更重要的是社工也会迟早在自己的大道理上把自己卷入“灾难性的人生归属上”。凡热衷于讲大道理的社工,他们最终葬送于大道理上。- v. T2 Y' g" m+ a" J" V
  无数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神经症患者和人格障碍者,单摆事实,讲道理一点效果也没有,有些时候更是适得其反。
. g' o- S8 h% P5 P0 J2 n  在临床上,在那些痛苦的脸上能读到“我知道,我明白,,我就是很痛苦,你们这些大道理更让我绝望”。
# b. F% n& U4 [; L* Z) N- V& J+ _  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所以作为一名社工面对这些,请扪心自问:我该学什么??然后再问:我能做什么??
9 G1 o' h* w8 l( }2 G; c' Z6 u  二、危机的形成过程$ {% q: W) ~, E1 l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T( w$ Z( _5 _1 D
  大部分危机的产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除了一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以外(如交通事故,水灾或火灾及战争)。 即:个体经历一系列有规律可循的阶段最终进入危机状态。“积重难返”是一个比较好的比喻。
% [0 |4 w" q8 S( O/ x9 i, f  危机产生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危机前状期,易感期,危机期,重整期。) _5 c3 U4 b  c, F
  通常情况下,个体通过已拥有的应付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能保持自己与环境间的平衡,可视为一种稳态。只要应付策略和技能可以奏效,个体就不会出现危机。9 x$ A5 j4 X& u6 U: M( F  \7 b1 _
  危机的产生就是已学到的应付技巧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的事情,从而打破原有稳态的现象。
5 b" {8 b8 R) S% N0 q: b  1,危机前:个体遭到应激强度很大的事件,即:“有害事件”及对个体生活目标或自我形象等重要方面构成威胁的事件。此时个体动员已学到的应付技巧去解决问题,但结果发现仍不足以摆脱困境,换言之,个体进入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害事件的发生,揭开了危机发展过程的序幕。2 L0 P* t5 n# d+ w9 u! W3 |7 p- P
  2,易感期:随着紧张,焦虑,无所适从种种负性情绪的蓄积,个体逐渐进入易感期。此时他们往往用紧急手段来应付面临的问题,常伴有孤注一掷的心态。易感期里个体对面临的问题视为威胁,也可视为丧失,或是挑战。威胁对个体带来焦虑的加重,充满敌视。丧失感对个体而言可能产生抑郁或无能为力的无助感。挑战虽给个体带来焦虑的加重,但同时对解决问题充满希望。
' p2 m: x( G& S7 J, ^. [( \- H  3,危机期:诱发因素可以是重大事件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有时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小事意味着个体本来就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小事可谓“雪上”加“霜”。危机期里个体已经学到的解决技巧对面临的事情已无能为力,紧张和焦虑已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境地,个体处于可望解脱的状态。这一期有一定的限度,一般不会超过6--8周。这时候个体用学到的解决技巧不能解决当前的事件,这时候他们往往求助于专业人员。有些人因不能忍受强烈的焦虑和难以忍受的紧张出现精神和行为的紊乱。还有些人会用适应不良性行为来得到解脱,如大量饮酒和大量服精神科药物。这些不良行为本身就会损害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此时的当事人意识可变得狭窄,行动具有无目的性。
8 H' ^- \" d8 q+ o- n6 f, C+ n) I  一般来说,危机期的个体感到巨大的痛苦,有强烈的求助愿望,也较容易接受指导者的帮助。但是,有些人已经在用某些方式应付,他们并不十分热衷于改变其行为(即便是适应不良的行为)而是倾向于继续自己的方法。因此,这些人不是危机干预的最佳对象。9 g( ?% f. p8 A
  4,重整期:此时,焦虑开始下降,开始进入恢复正常。个体在危机之后的适应水平可能与危机前相当,也可能低于危机前或高于危机前。通过干预,治疗者可帮助患者至少回到危机前的状态。- z; w  X/ j, L
  一些人经过这些危机学到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达到更高的适应水平。假若没有危机这种成长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9 ~4 U! ~: J: ^6 r
来源:http://cncasw.blog.163.com/blog/static/169137968201241531833511/
- q" \5 M8 P. r% o- v) M6 O

( C5 U3 {9 Y. O) U8 u- Q# ^! m7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4-3 12:26 , Processed in 0.10985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